今年以來,青島市嶗山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系列決策部署,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突出“三個導向”,全面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水平,層層築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嶗山。
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嚴查礦産資源、工業、旅游、交通開發建設等破壞生態環境問題,核查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問題點位152個,確保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提升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水平,在嶗山水庫及6個“千噸萬人”水源地保護區內設置界標、警示牌、宣傳牌90余處並安裝隔離防護網。組織開展市區兩級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進一步檢驗提高了各部門應急聯動能力和應急處置水平。加強水源地環境監管,累計開展水源地執法36次,全區水源地水質優良率常年保持100%。推進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管網70余公里,建成污水處理模塊7個,日處理能力900余噸,為重點模塊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實現模塊出水遠程實時智慧化監管。
立足轄區實際,今年首次將生態保護監管落實情況納入全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進一步壓實自然保護地主管部門、管理機構以及各街道的監管責任。將自然保護地內農村環境各要素納入鄉村生態振興考核,促進生活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等工作開展,倒逼村容村貌提升,村居環境改善。將開展自然保護地監管、生態紅線管控等工作納入林長制績效評價體系,做到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有效銜接、共同保護。每季度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考核,查閱“一村一檔”信息庫、長效管護機制等檔案資料,隨機抽取部分污水模塊檢查運維管理工作現狀、成效等。
同時,開展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使用30米精度衛星數據及19個生物氣候變量,借助計算模型開展成效演變量化分析,科學評價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質量。根據評估結果,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生態系統結構等指標較好,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總體生態環境狀況良好。創新建立全市首個自然保護地聯合執法機制,明確生態環境部門與自然保護地主管部門、管理機構的職責分工,在線索移交、司法協作、會商聯絡、信息共享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為進一步改善自然保護地多頭治理現狀,提升各部門履職成效,有效加強自然保護地綜合執法能力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全市率先實行環保與海警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在海洋工程項目監管、查處陸源污染、打擊海洋環境違法行為等領域開展合作和資源共享,已組織海上聯勤聯動執法行動4次。(張緒霞 殷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