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莒縣:聚力文化惠民,為群眾幸福加碼-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3 11/18 10:52:10
來源:莒縣縣委宣傳部

山東莒縣:聚力文化惠民,為群眾幸福加碼

字體:

  “送”文化、“種”文化、“興”文化。今年來,莒縣着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拓寬服務&&,豐富文化服務供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萬戶,廣大群眾盡享豐碩文化成果,讓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養,營造出直抵內心的幸福感。

  看·傳承之美

  文化展演“滿堂紅”

  “夜間休閒哪去,到莒國古城聽戲去!”相約到古城看劇聽戲,是市民胡尊嚴最開心的事。鏗鏘的鑼鼓、婉轉的唱腔,&上表演惟妙惟肖、劇情跌宕起伏,台下的觀眾們看得目不轉睛,不時掌聲雷動、大聲叫好。周姑戲是莒縣重要的傳統戲劇,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豐富莒國古城的文化內涵,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和旅游局在文昌閣廣場開展了為期7天的戲曲大賽活動,經典小戲《喝面葉》《小姑賢》《西京》等劇目,婉轉柔和的唱腔飄蕩在夜幕下的莒國古城,受到現場觀眾和廣大票友的熱烈歡迎,其中,《喝面葉》曾在一九五六年全國戲曲大賽華東區獲得優秀表演獎和優秀劇目獎,至今不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仍然能哼出“石榴開花紅似火,大路上來了我陳世鐸”的唱腔。

  “古城看戲”只是莒縣積極開展文化惠民工程的小小縮影。今年以來,莒縣通過不斷豐富文化産品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參與度,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主體,在全縣成立了61支文化文藝小分隊,形成縣、鄉、村三級文化惠民機制,組織開展文化進萬家、全民閱讀、戲曲進鄉村、公益電影放映等多形態的文化體驗活動18000余場次。其中,“二月二·龍抬頭”全省舞龍大會暨日照市第五屆非遺博覽會、“高歌共進突破莒縣”2023慶國慶大型合唱藝術節、伏羊文化節、農民豐收節、福壽文化節、青年音樂節等系列主題文化活動的舉辦,惠及群眾近百萬人,引發了熱烈反響。

  融·振興之韻

  文化互動“滿園春”

  文化是一種雙向的力量。“種”下去的力和“長”出來的力,相生相長。播撒出去的文化“種”進了城鄉百姓的心田。數據為證——在今年裏,5000余場次公益文藝演出、14417場公益放映,258余萬冊圖書,300余場講座和展覽,在莒州大地“希望的田野”裏紮下了根。在各方合力施肥、澆水和培育下,深埋於鄉間土壤的文化種子逐漸發芽、抽穗、開花,群眾積蓄已久的文化創造熱情也被激活了: 利用公共文化場館、文化廣場、新時代文明場所,“相約文房·丹青繪莒”系列周末公益講座、“古城春曉”名師公益講堂等系列豐富多彩的群眾自發性公益文化互動如火如荼;以文藝展覽推動作品創作,“文心鑄魂”全國美術大家作品展、“翰墨文心”莒縣六老館藏書畫作品展、“莒人寫莒”徵文大賽等活動熱火朝天;廣場舞大賽,農事活動展示、文藝匯演、舞龍表演、趣味豐收展示等等系列活動,激發出文化內在活力,使廣大農民群眾成為各項活動的主角……“眼”向基層,“面”朝群眾,在我縣文化惠民的道路上,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的老百姓始終在參與着、體驗着、幸福着。

  育·工匠之魂

  文化人才“滿庭芳”

  “非遺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近年來,莒縣積極探索推進文化“原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融合”的發展模式,180個非遺項目、15個非遺工坊、70個代表性傳承人如毛細血管般連接起莒文化強壯有力的文化根脈。

  莒縣始終把增強非遺文化影響力、提高全民保護意識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文化與自然遺産日、重大節慶宣傳活動為載體,開展非遺線上、線下宣傳活動,組織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深入開展研學交流活動。&&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莒縣過門箋、莒縣傳拓等項目,在莒國古城非遺傳承基地與中小學交流研學活動。逐步增加傳統技藝進校園、進古城開展演講、非遺類展示等活動比例。連續舉辦五屆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通過博覽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交流與宣傳,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讓傳統非遺産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化惠民,給幸福加碼。如今,行走在莒縣城鄉大地,處處能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帶給人們的精神愉悅,百姓正在享受文化、參與文化、創造文化,攜手加快推進“文化振興”。(胡曉燕)(完)

【糾錯】 【責任編輯:夏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