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陽光依舊明媚。在山東省煙&市福山區北洛湯村的一處果園中,行行蘋果樹排列有序,紅彤彤的果實在陽光下散發着成熟的光彩。
“這片果園經歷了‘更新換代’,正逐步進入産果黃金期。”北洛湯村黨支部書記李森對記者説,目前果園畝産已達6000斤,進入盛果期後,預計畝産可以超過8000斤。
因口感脆甜、保存時間長、較適合長距離運輸,蘋果是很多中國人心目中的“第一水果”。中國現代蘋果的種植歷史不過150多年,其發源地就在山東煙&。自1871年美國人在煙&建起“廣興果園”,到1913年前後“青香蕉”“紅香蕉”“小國光”等品種陸續引進,當地蘋果種植規模越來越大。
在山東煙&棲霞市,果農在分選蘋果。新華社發(欒欽程 攝)
1949年後,煙&蘋果進入蓬勃發展新階段,農技人員和果農研究總結出豐産管理、喬砧密植早期豐産技術等,煙&蘋果因質量好産量高而聞名全國。20世紀80年代初,紅富士品種引進煙&試栽成功。時至今日,富士系列依然是各蘋果主産區主栽品種。
然而,隨着種植技術創新和物流倉儲能力突飛猛進,民眾可選擇的水果越來越多。“近些年蘋果總體需求減少,但總産量不斷增長,供過於求。”煙&長運果蔬有限公司總經理門長運分析,加上紅富士産量佔全國蘋果總産量七成以上,晚熟品種過於集中,産量過剩、品種單一成為普遍問題。與此同時,在煙&等蘋果主産地,人老、樹老、品种老“三老”並存,也制約着蘋果産業發展。
從2020年起,當地共投入市級以上各類資金2.3億元用於蘋果産業高質量發展,累計改造老劣蘋果園132萬畝,“樹老、品种老”問題基本解決,“土地散、種植散”等狀況逐步改善。
在山東煙&棲霞市的一處果園中,果農在採摘蘋果。 新華社發(欒欽程 攝)
在煙&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支持下,萊州瑯琊嶺蘋果基地試驗成功免套袋蘋果技術和生物疏花疏果技術,開創蘋果栽培新模式。
蘋果套袋技術在煙&已經應用20餘年,對蘋果品質改善起到很大作用。但套袋産生高昂成本,1畝果園平均要套1萬個袋,每個袋的成本就達到了0.2元。“我們的蘋果從育果期就沒有紙袋遮擋,沐浴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光照時間長,香味、硬度以及糖度都要比套袋蘋果高。”瑯琊嶺蘋果基地負責人王景波如數家珍,免套袋蘋果最大優勢還在於成本低,每畝地可節約人工、紙袋等成本約6000元。
在2023年8月發布的《2022年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報告》上,煙&蘋果品牌價值達到152.94億元,連續14年穩居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榜首。(記者楊守勇、張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