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游園會吸引了眾多國風達人打卡
何為城市之美?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總能自成一格,在湍流中尋找合適的發力點。
作為千年古城,濟南素不缺名人雅士,素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美譽,像元代散曲大家張養浩、明代文壇領袖李攀龍,都曾領一時風騷。然而李清照和辛棄疾共同構建了獨一無二的“二安文化”,歷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清代文學家王士禛首次提出“二安”並評價稱:“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為幼安稱首,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
當下,濟南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內涵風貌,又在“二安文化”的浸潤下突破、融合,形成了獨有的城市生活美學。隨着“二安”深入人們的生活日常,滋養而出的吸引力變成了城市的潛在法寶。
11月4日至5日,2023中華“二安”文化旅游節在大明湖畔盛大開演,以“宋風”為藍本打造的游園會則兼備了市井、人文的不同體驗:國風游戲、漢服巡游、詩詞擂&賽、詩詞集章新意滿滿;當夜幕降臨,文創市集上燈火通明,人頭攢動,燈火闌珊處的繁華景象別具一格。
兼容了“二安”的豪放激昂和婉約柔美,在濟南版的《清明上河圖》中做一回古人,實屬愜意。作為本次旅游節的主題,“‘二安’與我們的城市”本身也在探究文化與城市、與城市參與者中更深層次的關聯。時至今日,我們用這場文化旅游節來紀念“二安”,也意在以此建立起我們的城市生活美學和文化軟實力,將為城市帶來更多“向上”的可能。
“二安”呈現的城市之美
被“美拉德”風吹過的濟南,深秋既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熱烈,也不乏“秋風起兮白雲飛”的清朗。此時啟幕的2023中華“二安”文化旅游節,讓人更有呼朋喚友前來的興致。
一場精彩的啟動儀式吊足了每個人的胃口:濟南市戲曲曲藝中心(濟南市京劇院)特別策劃了辛詞吟唱《何處望神州》、新編京劇《易安雅韻漱玉詞》等獨具創意的節目,或豪放激昂或婉約柔美,讓現場觀眾與“二安”進行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話。濟南高校漢服聯盟展演的《宋·潮·秀》系統呈現了宋代服飾之美。“聲美童聲朗誦團”帶來《童韻“二安”,詩意濟南》,童稚的聲音回蕩在大明湖畔,展示了“二安”文化的薪火相傳。
在新時期,“二安”被賦予了更廣泛形式的文化意義。啟動儀式上,首批“‘二安’文旅新場景”的公布也意在説明,在與文旅結合的當下,李清照與辛棄疾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代人物,而是親切可感的老友、街坊。他們從歷史中走來,在新技術、新創意的融合下,融入濟南城市的品格,融入泉城市民的日常。
宋風游園會的大俗與大雅
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穿越到哪個朝代?網絡關於這個理想世界的樂此不疲的追問,出現最多的答案是“宋朝”。
隨着大明湖畔宋風游園會的“閃耀登場”,這個問題答案的注解也變得清晰可見:漢服巡游會上,愛好者們以古風造型亮相,穿戴漢服,手持折扇,舉手投足之間盡顯風範;漢風游戲區,臨淄蹴鞠第七代傳承人李偉鵬現場表演並“收徒”,一招一式夢回宋朝;將“海棠依舊”和“綠肥紅瘦”戴在頭上的文創市集古風漫漫,中式美學風匠心獨運。
宋代審美和生活方式的特點是兼備大俗與大雅。如果漢風市集、巡游算得上是市井風俗,那在主舞&上演的多場“明湖秋闈”擂&賽可謂雅人清致。其中一老一少兩位“擂主”引人關注。一位是14歲的濟南女孩王昭晴在最後的飛花令環節,一口氣背出了15句詩,當之無愧贏下比賽。51歲的鐵路退休職工劉蘭景曾經參加過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她本次來“踢館”,實力凸顯,順利贏得比賽。
賽後,在面對記者的採訪時,劉蘭景&&雖然還未實現,但她退休後的願望是建立一個社區詩詞小課堂,“我看到來參加擂&賽的孩子很多。雖然他們的詩詞量暫時還不多,但可以在他們心裏埋下一顆詩詞的種子,這是很有意義的。”
當一場文化活動能讓更多人感知文化內涵,並將啟蒙的“種子”傳遞給下一代,那無疑就成功了大半。
一枚印章串聯起的國風游園會
當一場活動不再是主辦方的單向灌輸,而變成創作者與參與者的“雙向奔赴”,一場線下活動則真正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本次文化旅游節一項特別推出的“又見二安”詩詞集章活動,就是這樣一個全民參與的環節。通過詩詞集章,參與者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一枚小小的印章,不僅營造了全民尋寶的市集氣氛,也串聯了整個活動。
“集章”最初是在旅行層面火爆起來的。繼CityWalk後,“集章式旅行”又在年輕人中火了起來。一邊集章、一邊CityWalk更是被人們視作深度閱讀城市的重要方式。章有文化屬性,也有可收藏性。過去,敲章可能代表“屬於我”;現在,更多意味着“我來過”。
“文旅場所通過設計游戲式的蓋章環節,驅動、吸引消費者、參觀者前來。”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沈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如今,人們已不滿足於走馬觀花,而是要獲得獨特的生命體驗。
實際上印章也是中國傳統藝術。據史料記載,印章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上至帝王、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工商往來,無不以印章取信。除了實用功能,印章也被賦予藝術屬性。
這種頗具“小眾”的新玩法結合了人們當下“打卡”的心理,以此帶給人們文化的美妙感受和情緒的極致體驗。引入流行玩法的宋風游園會,成為吸引參與者的法寶。“希望各個年齡階段的參與者,能通過本次活動喚醒與詩詞的鏈結,感受‘二安’文化。”
本次宋風游園會,需要參與者背誦任意一首古詩領取通關文牒,然後根據提示在游園會上尋寶打卡,最後獲得抽獎機會,全民感十足的活動也吸引了各個年齡階層的詩詞愛好者參與。年齡最小的只有1歲4個月,在媽媽的引導下背誦了一首《咏鵝》,年齡最大的則是一對夫婦,分別是85歲和84歲。
事實上,4日當天,集章活動開始沒多久,1000張通關文牒就發放完畢,在抽獎箱前,參與者們排起“長龍”,紛紛參與這場“儀式感”和“中國式浪漫”。
兩天的宋風游園會很快落下帷幕。在這場文化旅游活動上,“二安”不再是語文、歷史課本上抽象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位在我們身邊輕聲吟詩的夥伴,在不經意與歷史“相遇”的游園會上,他們帶來了那個時代的審美和生活方式,營造出獨具特色的濟南城市美學:既不與生活割裂、也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蘊含在所有日常中那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