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就幹兩個多小時,不耽誤照顧老人、小孩,也不耽誤農活。”10月17日,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驛鎮高三村公益崗環衛保潔組組長時開英高興地説,沒想到能在家門口上班,每月拿到800多元,還享受相關的保險政策。
今年,濟寧市兗州區3588名就業困難、低收入家庭的群眾成為城鄉公益崗人員,圓了家門口“就業夢”。
就業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基礎。今年以來,在收支矛盾突出的困難形勢下,兗州區財政部門強化資金統籌、優化支出結構,集中財力支持新增開發城鄉公益性崗位。目前,全區城鄉公益崗累計安排城鄉低收入人員、就業困難人員、殘疾人員和農村大齡勞動力等7200人,區財政全年負擔工資、保險超1億元。
“公益崗的目的是‘以工扶困’。”兗州區財政局副局長徐彥敏介紹。為了將公益崗提質擴容這項工作做好,區財政部門深入一線調查,摸清了困難群眾就業需求,對新開發公益崗位開展了事前績效評估,及時調整了“有名無實”的崗位,特別是優化了鄉村公益性崗位,設置了公共管理類、公共服務類等五大類、數十個小類的不同崗位。同步重新調整了2023年公益崗人員補貼標準,做到既照顧弱勢群體利益,又兼顧資金投入的效益。”
“今年,我區新增鄉村公益崗3060名,每人每年補貼1萬元,平均每月約833元;新增城鎮公益崗528人,社保補貼1162.12元/人/月、崗位補貼1900元/人/月。”兗州區財政局社會保障科科長王麗介紹。
為確保補貼資金使用效益,他們聘請專業的培訓機構協助業務主管部門編制了科學規範的績效目標,督促公益崗用人單位、鎮街指導社區、村制定了公益性崗位人員管理或績效考核辦法,將補貼發放與出勤率、服務質量、民主評議等指標挂鉤,決不“養懶漢”,同時建立了公益崗人員動態調整管理機制。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