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72變”小山楂成就特色産業億元村-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1/03 09:08:21
來源:大眾日報

山東濟南:“72變”小山楂成就特色産業億元村

字體:

  金秋時節,山楂又紅。在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龐家莊附近的山上,6萬多棵“小紅星”山楂樹迎來第一個豐收季。

  “這是我們3年前新栽的山楂苗,今年頭一年挂果,以後産量會越來越高。”龐家莊68歲的亓全順收完自家的“小紅星”,以每公斤4元的價格賣給了本村的萊蕪萬邦食品有限公司。這家企業的創始人亓憲瑞,既是龐家莊的“土著”,也是山溝裏的“能人”。

  龐家莊人祖祖輩輩靠賣花椒、山楂之類的山貨為生。亓全順説,以前山楂行情不穩,最低時不到一毛錢一斤,連年賣不上價,村民們紛紛伐樹當柴燒了。當時正在上海外企工作的亓憲瑞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城裏流行山楂幹泡水消食敗火減肥,各種山楂零食價格不菲,農民為啥就賺不到錢?作為全村第一個考出去的本科大學生,亓憲瑞辭掉工作回村創業,跟小山楂較上了勁。

  “果農沒有定價權,就難掙到錢。”亓憲瑞意識到,必須發展第二産業,提高附加值,從賣初級農産品向賣深加工産品轉變,同時用創意打開市場。創辦食品加工廠、成立種植合作社、研發凍幹山楂乾等産品,註冊品牌、研製設備、尋求銷路、發展電商,他要帶領鄉親們把滿山的山楂樹變成“搖錢樹”。

  如今,小山楂上演“72變”——

  凍幹車間內,4條全自動生産線正在生産凍幹山楂幹。新鮮的山楂速凍至-35℃,然後在真空狀態下汽化脫水,保持原有的色香味。這是奶茶品牌“滬上阿姨”定制的大訂單,價格比普通的烘乾山楂幹高出三倍以上。新研發的山楂粉,附加值則提高八倍。

  定制車間內,工人正為北京同仁堂等藥企生産藥用山楂幹,每個山楂只用中間的一片,並按照嚴苛的標準加工。

  亓憲瑞説,最初的山楂幹靠自然晾曬,效率低、質量不穩定、受天氣影響大,他們購進烘乾設備,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加工,如今又新上了凍幹車間,鮮果年加工量從最初的100噸增加到20000噸。産品種類也從一個品種,發展到果幹、蜜餞、飲品三大類近30個品種,覆蓋了從食用到藥用全部的山楂製品,就連山楂核也能賣給飼料廠制粉。

  和很多村莊一樣,龐家莊的産業發展也面臨着人才缺乏的困境。從2012年開始,亓憲瑞招聘年輕大學生進村上班。如今,每天有輛班車從萊蕪城區滿載50多名大學生到20公里外的龐家莊上班。“人家都是村裏人到城市打工,我們是城市人到村裏上班。”進村10餘年的大學生王秀娟説。

  大學生亓萍曾就職於一家重工企業,轉行“賣山楂”後,她把工業營銷策略引入農業市場,陸續跟國內知名品牌建立合作,小山村的山楂産品進入上市公司、零食頭部企業的供應鏈,還首次出口到日本,賣到了印尼、荷蘭、美國等國家。“00後”大學生王艷則負責直播帶貨、電商銷售,一群年輕人把龐家莊打造成了“電子商務特色村”。

  依託龐大的加工銷售能力,這個小村裏的山楂幹在全國市場佔有率很高,省內的山楂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每年10月開始,山西、河北等山楂主産區的鮮果源源不斷送到這裡,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

  “不光做給農民看,更要帶着農民幹。”作為農民眼裏的“大能人”,亓憲瑞被推選為村支書,近幾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了“山楂之戀”省級田園綜合體,投資4.69億元建設了2萬餘畝的“山楂産業王國”,流轉了4000畝種植基地,建設了研發中心、加工中心、培訓中心……不起眼的小紅果變成了致富果,龐家莊也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億元村。

  當年砍樹的村民和亓全順一樣,又重新栽上了山楂樹。亓憲瑞免費向周邊6個村的村民發放了6萬多株“小紅星”樹苗,簽定15年的保底收購合同。

  滿山的紅山楂又引來了新項目——研學科普教育。9月底,濟南市萊蕪區第二實驗小學組織了一場山楂樹下的研學活動,孩子們採摘山楂,參觀山楂博物館……亓憲瑞和他的團隊開始發力農文旅融合發展,進一步延長産業鏈,讓小山楂更紅火。(趙國陸)(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