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多部門建立對接合作機制 聯合成立産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0/31 08:35:52
來源:大眾日報

山東多部門建立對接合作機制 聯合成立産學研協同創新聯盟

字體:

  過去外貿出口占比達95%,如今搶抓雙循環機遇發力國內市場,迪尚集團正向“中國工裝第一品牌”發起衝擊。今年6月,與青島大學等高校的“試水”讓迪尚的産品拓寬到學位服領域——整個畢業季,迪尚集團研發設計了近百款學位服,為包括中國人民大學、青島大學等在內的全國6所高校交付了産品訂單。

  “想在國內市場上打勝仗,必須在多年來出口經驗的基礎上強化創新,拿出能打開國內市場的拳頭産品,盡快樹立起自己的品牌。”迪尚集團副總經理朱洪韜介紹,目前,國內工裝領域尚無大型龍頭企業,迪尚期待從學位服這個小板塊切入,率先建立起相關行業和技術標準。

  聚焦11條前景優、基礎好的標誌性産業鏈,山東持續強化自主可控的産業鏈建設,而産業鏈條“拉長增厚”,創新能力的提升是關鍵。今年起,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省教育廳、省科技廳建立跨部門對接合作機制,探索構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成果庫和標誌性産業鏈企業需求庫,為實驗室與生産線的“雙向奔赴”打通中阻梗。數據顯示,已開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紡織服裝、先進材料、高端裝備、醫藥5條標誌性産業鏈産學研精準對接和新技術新産品推介會,累計發布企業需求425項、企業新技術新産品308項、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成果481項,目前達成合作意向單位51家。

  産學研深度融合,既存在企業技術需求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供給錯位這一突出問題,也面臨資源有限性、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導致的人才、資金、信息等錯配。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説,尋找到能精準對接的合作方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有些企業選擇通過自身力量開展研發創造,最終卻無法熬過漫長的研發周期。“考慮到這點,我們採取了在單一領域、單一産業逐鏈開展的方式,降低對接成本,提高對接效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一級巡視員羅新軍介紹。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梳理企業需求領域和方向,教育廳負責梳理省內高校可轉化成果,科技廳負責梳理省內科研院所可轉化成果,梳理發現的匹配程度較高的組合,對接會前就已開啟對接。對接會之外,企業技術需求榜單、“卡脖子”技術需求榜單定期發布,尤其對産業鏈核心關鍵技術,在組織專門力量對技術需求進行集中研究、對技術研發可行性及企業前期工作基礎展開認真評估的基礎上,山東發布“揭榜挂帥”榜單,並有重點地向全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推介。

  “以前的産學研合作,總感覺有點企業被‘帶’着跑的意思。現在逐漸感覺到,是企業在發揮主導作用了。”説這話的是山東巨明機械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馬建忠。這家企業曾以“玉米全價值倣生收穫關鍵技術與裝備”獲得過國家技術發明獎,如今規模化農業生産對高端智能化大型農業機械裝備提出新要求。瞄準攻克靜液壓驅動、縱軸流等關鍵技術,巨明機械與山東理工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建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究院,開啟新一輪衝鋒。

  2022年,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公開徵集企業技術需求過程中發現,大多數高校技術思路與企業需求匹配程度還比較低,需要大量的精力不斷對接磨合。據了解,目前,全國都缺乏統一規範的專業&&以及成果轉化方面專業的中介服務團隊,幫助企業梳理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成果。今年2月,山東省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會聯合省內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牽頭成立了山東省産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常態化開展系列産學研對接活動。

  山東省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會秘書長畢壹介紹,近年來,很多高校、科研院所制定了無形資産管理、轉化激勵、考核評價等規章制度,産學研對接的熱情上來了,精準性也有所改善,但相關實施細則還不完善,技術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的機制還不夠健全,總體看,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成果的商業化價值和轉化效率還較低。下一步,除了順應企業需求,還可更多向着標誌性産業鏈合作需求較集中的省外院校“走出去”,産學研對接合作相關閉環跟蹤機制也需逐步建立完善,推動對接形成定向定制解決方案,讓産業鏈創新因子更大程度活躍起來。(付玉婷)(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