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葫蘆方寸間 演繹大天地-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0/28 09:43:57
來源:新華網

山東聊城:葫蘆方寸間 演繹大天地

字體:

  新華社濟南10月27日電題:山東聊城:葫蘆方寸間 演繹大天地

  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一手緊握刻刀,一手轉着葫蘆,刀起刀落間,花與鳥躍然眼前。近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東昌葫蘆雕刻山東省級傳承人王樹峰收穫了新的創作靈感——把寫意花鳥畫“搬”到葫蘆上。

  “對我而言,葫蘆就像畫家的畫紙,是藝術創作的載體,別看它不大,但啥都能‘裝’下。”王樹峰説。

  用葫蘆的方寸地演繹大千世界,40歲的王樹峰堅持了20餘年。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馮莊新村葫蘆雕刻非遺傳承工作室,記者看到,展櫃上擺放的數十個作品栩栩如生,蟲魚、走獸、山水以及桃園三結義、武松打虎……桌子上有不同尺寸的斜口刀、三角刀等雕刻工具。

  據史料記載,當地葫蘆雕刻在宋代就已流行,明清時,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發達,雕刻葫蘆成為運河兩岸農家生産的重要商品。

范制葫蘆種植基地的葫蘆藤。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從農産品到手工藝品,手藝人賦予了葫蘆新的生命。

  王樹峰介紹,從晾曬好的葫蘆中選擇尺寸合適的,然後在表皮上打草稿,再進行雕刻,完成後,用鍋底灰或麥秸灰同豆油攪拌並加入色料,給葫蘆上色,最後用清水清洗葫蘆。

  “完成一件大約需要10天,刻錯任何一刀作品就作廢了,雕刻成型的葫蘆附加值能增長近百倍。創作過程中,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內心充滿喜悅。”王樹峰説。

  東昌府區現有葫蘆種植戶5000余戶,種植面積達3萬畝,非遺傳承人近10名,還有完備的機雕葫蘆生産線。

  眼下是收穫季節,當地隨處可見晾曬葫蘆、加工銷售的場景,但當地人並非只“鼓搗”圓的葫蘆。

  走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堂邑鎮劉莊新村的范制葫蘆種植基地,藤蔓上,葫蘆長在模具裏。

各式範制葫蘆。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我們設計了方形、盆形、花瓶形、人像等300多種模具,在套模後會根據葫蘆生長情況不斷對模具進行調整。”基地技術總監黃全華介紹,范制葫蘆是指在葫蘆幼小時,將其放入刻有圖案的模具中,葫蘆長大過程會填實模具中的空間,待成熟後取下模具,葫蘆外表上可自然顯現模具圖案。

  東昌府區是我國重要的葫蘆種植、生産、加工集散地,産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綜合效益16億元。近年來,聊城以葫蘆文化産業發展為基礎,着力打造城市文旅融合品牌,建設葫蘆文化博物館、舉辦葫蘆文化藝術節等,葫蘆文章越做越大。(完)

【糾錯】 【責任編輯: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