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古道章丘”問君幾時來-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0/27 10:25:00
來源:齊魯晚報

濟南章丘:“古道章丘”問君幾時來

字體:

  濟南市章丘區地貌豐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繁榮,是山東地區重要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一直以來,章丘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和發展,將其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發展大局系統謀劃,着力使傳統村落煥發時代魅力,彰顯文化價值。2022年4月,章丘區成功入選2022年全國40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區)。章丘區立足於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保護文化遺産、改善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為重點,創新建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融合與活化、修復與改造模式,打響了“古道章丘”傳統村落大品牌。現如今,該區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正造炬成陽,漸入佳境。

  連點串線成片

  打造“古道章丘”

  章丘區現有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22個。然而,古村雖美,但大多散佈章丘各街鎮。曾經村與村之間出現資源碎片化、旅游線路節點化等問題。如何化零為整,串點成線,下好地方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一盤棋?一個區的傳統村落如何實現既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22處傳統村落是深厚歷史文化的積澱,如何傳承這些歷史,挖掘深化這些精髓?

  “這就要在以往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基礎上,將優勢傳統村落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錨定集中連片,深入推進保護利用。”章丘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

  章丘22處傳統村落,集中分佈在章丘東部及南部,村落選址多位於山水環抱之中或重要廊道沿線。博平村、於家村、襲家莊村、龍華村、楊官村、東礬硫村沿河道選址布局,因古商道興盛;齊魯古道途經石子口村、大寨村、青野村,在三德范村分東西走向的兩條道路;齊長城遺址沿線多為山地防禦型村落,包括北王莊村、石匣村、朱公泉村、郭家莊村、東西田廣村、大寨村和石子口村;朱家峪村、亮甲坡村、閆家峪村、孟家峪村選址於山腳下,生態環境優美。

  依據以上村落分佈特點,章丘區住建局編制了《濟南市章丘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引入“文化廊道”概念,以文化遺産廊道與傳統村落體系構建為主線,依託齊長城文化廊道、齊魯古道和“章丘-淄博”古商道等文化廊道,串聯與其共生共融共興的各級傳統村落,打造“古道章丘”的傳統村落品牌,深入挖掘“歷史的章丘、民俗的章丘、儒商的章丘”等傳統村落價值特色,突出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示範性和整體性,從縣(區)域、村落集中片區和村落單體分級實施,並處理好單個村落與集中連片的關係,形成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方法路徑。

  修復改造

  蹚出保護之路

  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走進章丘的每一個傳統村落,道路潔凈,院落整潔,洋溢着醉人的田園詩意,讓人仿佛走進了美麗鄉村的畫卷。

  “我一出生就在這裡,原來都是破屋舊路,坑坑洼洼,出去一次都很難。現在路也修好了,每天還有這麼多游客到我們村來游玩。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石子口村七十多歲的村民王大爺一説起村裏的變化就打開了話匣子。

  地處山坳的石子口村,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存較完整、傳統街巷風貌保留較好,傳統民居院落數量眾多、村落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近年來,由於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很多老宅破舊不堪,只有想辦法讓老建築“活起來”,才能讓文化傳承“活下去”不變色。

  為有效保護傳統村落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産,該村堅持以保護為主,因地制宜,全方位保留傳統村落原貌。“點”上修復保住“型”。該村以保護石子口原生態風貌為重點,重點針對村內世界級文化遺産齊長城、古山寨等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建築和歷史環境要素,先後爭取財政資金400余萬元實施修復,在保護的前提下成為了該村最具觀賞性的旅游景點。“線”上保護留住“人”。編制石子口村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成立“石子口村保護委員會”,對村內有價值的古民居建築、歷史遺存明確專人負責,完善村史檔案館,全面改善老村基礎設施與共服務設施,留住老村原住村民;大力開展村落歷史與文化宣傳教育,喚起年輕村民對老村保護的熱情。“面”上提升守住“魂”。以美麗鄉村環境優化提升長效機制為載體,黨員幹部帶領廣大群眾全力提升綜合環境,整治河道600米,鋪設排水管路1400米,建設綠化長廊1200米,改善村莊環境,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石子口村建設成為具有齊長城區域文化特色突出、歷史古跡風貌完整的具有濃厚鄉村記憶的村莊。

  活態傳承

  激發非遺新活力

  “活化”傳統村落,並不只是村民當下生活的改善,還在於文化根脈的守護、文明基因的傳承。

  章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眾多,具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和獨特的自然景觀。集中連片區內非遺主要以三德范村的芯子、石匣村的梆子、青野村的五音戲、襲家村的章丘鐵匠、梭莊村的章丘石匠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為代表。

  三德范村的芯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種文化藝術形式因酷似蠟&上的燈芯而得名,許多名男士輪流肩抬,所以又叫“抬杆”。表演內容多涉及戲曲人物,如《青蛇白蛇》《哪吒鬧海》《王小趕腳》《三打白骨精》等。“踩芯子”的一般為五六歲的孩童,他們身着華麗服飾,臉部畫上戲劇臉譜,站在芯子上表演着各種劇情,引得觀眾連連叫好。在當地村民看來,能夠參與這樣一項傳統藝術表演,既鍛煉了孩子的膽量,又能夠感受傳統非遺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三德范村這樣的傳統村落來説,能在芯子中扮演個角色也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

  石匣村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章丘梆子的發源地和傳承地。夜幕降臨,村裏的大戲&響起歡快的鼓點,一聲聲章丘梆子響徹石匣古村的每個角落,一段段忠義孝悌的故事贏得陣陣喝彩。

  為了留下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讓非遺傳承發“光”,章丘區結合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多措並舉統籌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聯合各鎮街廣泛開展民間節慶活動和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活動,推進三德范章丘芯子、襲家村章丘鐵匠、梭莊村章丘石匠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及傳承人培訓,共計開展培訓147次,受眾2.4萬人,重點整修40處祠堂、戲&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還原文化功能屬性,豐富傳統生産生活的展示空間。

  盤活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

  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賦予産業特質,發展好當地産業,實現村落保護與産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達到既能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和景觀風貌,又能拉動當地經濟增長效益的雙贏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章丘區依託區域文化廊道傳統村落帶構建的理念,按照以傳統村落為節點,因地制宜連點串線成片保護利用的要求,在第一産業方面,立足片區實際和現狀産業發展需求,重點提質打造北部精品農業區和南部生態農業區兩大片區。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建設依託南部林果種植的冷鏈物流加工、農村電商、農産品初加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四個中心,延伸産業鏈,完善鄉村農業體系。

  依據片區總體定位和資源稟賦,促進“農-文-旅”産業深度融合,提質增效,打造“古道章丘·探幽尋古”的傳統村落旅游品牌。創新業態、多元利用,以傳統村落特色産業助推鄉村産業振興,打造“文+娛”觀光古村游覽項目,展示古道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人文習俗,體驗文化游、鄉村游、古建游、紅色游。打造“住+行”服務古村休閒項目,提質沉浸式農旅體驗,完善交通服務,建設連鎖品牌民宿,分村布局小型農家樂,進行影視拍攝、寫生基地建設。打造“吃+購”品牌古村産銷項目,章丘品牌農産品展銷,大棚蔬菜採摘項目,挖掘章丘特色餐飲,進行村鎮企業孵化,挖掘章丘傳統村落文化衍生産品。

  以石匣村為例,立足豐富自然資源優勢和章丘梆子等文化IP,以“黨建引領+農文旅融合”的方式,將自然景觀、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産等資源串聯起來,不斷升級配套服務設施,以富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産業。積極引進在外優秀人才回鄉創業,成立文旅公司、農産品開發公司,組織、吸納全村群眾合作化經營。山東康特農産品有限公司在石匣村承包荒山3000畝,建設石匣野菜基地、黑豬養殖基地,使得千畝荒山變身生態農業基地,讓這片土地重新“活”起來,不僅使沉寂的荒山“産金生銀”,而且帶動了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就地增收。與濟南市南山一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小米雜糧種植基地,建設標準化大型生産加工車間,延長産業鏈,提升附加值,通過産業發展帶動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建成章丘梆子非遺文化産業園,成為研學基地,農村特産、農家菜館相繼走紅,古老的小山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實現了華麗嬗變。

  章丘通過抓規劃、強産業、補短板,以文化廊道為引領,串聯起齊魯古道、古商道、齊長城三條傳統村落集中連片區,打造了“&&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古道章丘”的傳統村落品牌。“古道章丘”不僅成為章丘美麗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還成為章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的文化軟實力,“古道章丘”問君幾時來?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