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密:村村有“好戲” “豐”景正當時-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0/25 15:59:55
來源:大眾日報

山東高密:村村有“好戲” “豐”景正當時

字體:

  徜徉在山東高密西鄉闞家鎮松興屯村,景區般的鄉村美景讓人神清氣爽,繞過村民的聯排別墅區,一排排的葡萄大棚內綠意盎然,生機勃發,陽光從枝葉縫隙透下來,一串串陽光玫瑰如碧玉般熠熠生輝……

  “要致富必須發展高效農業”。松興屯村克服重重困難,村“兩委”領辦麗珠源葡萄種植合作社,實現全村土地100%流轉,採取“保底+分紅”分配方式,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種植大棚鮮食葡萄900畝、大棚蔬菜700畝,帶動本村及周邊200人就業,戶均年收入超過15萬元,村集體增收270萬元,100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創業。

  村民徐鳳坤承包了32畝葡萄大棚,“合作社和農戶是二八分成,今年長勢好,價格也不錯,算下來這32畝收入怎麼也突破60萬元了!”

  沿着有“江北楹聯第一街”美譽的高密市夏莊鎮夏莊大街走到最北頭,便是著名的“華夏紅紙第一村”——東李家村,位於該村的山東省東墨文化有限公司車間內,12條春聯生産線飛速運轉,工人緊張有序地忙碌着,一包包成品“整裝待發”。“進入秋冬季更忙,平常就要備足貨,為年底銷售旺季做好準備。”公司負責人王剛介紹,車間50個工人長年生産,還有附近6個加工點負責部分外包活,年均用紙超1000噸,銷售額2000萬元。

  夏莊鎮東李家村紅紙對聯已有200多年歷史,全村近200戶,60%以上從事春聯加工相關産業,從最初的純手工印刷,發展到現在的半手工半機械和純機械印刷,生産效率大大提高,對聯品種也由原來單一的紅紙黑字,演變成現在的燙金、植絨等200多個。“紅紙對聯是省級非遺項目,我希望把它發揚光大,近幾年我們不斷改良工藝、材質、內容,每年都會開發100多套設計方案,也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紅紙行業中。”王剛還組建起網絡銷售團隊,把春聯賣到了網上。

  距離東李家村不遠的高密市姜莊鎮聶家莊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聶家莊泥塑,演繹着傳統文化的傳承,見證着鄉村經濟的發展,也讓村民嘗到了産業發展的“甜頭”。

  “做泥塑費人工,産量低,利潤薄,前幾年村裏只有零零散散的幾戶在做,而且都是上了年紀的。”聶家莊泥塑第21代傳承人聶臣希介紹,如今銷售火熱的聶家莊泥塑,曾一度因為加工小、散、亂,銷售渠道不暢、單打獨鬥、方式單一等原因,面臨絕跡的危險。

  聶家莊村2021年聯合周邊三個村成立高密市昌盛泥塑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18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引領,吸納了120多名從業者,形成産品製作、批發、零售等完整的泥塑産業鏈。同時,配套建設生産車間、展銷中心、培訓中心等十幾個功能區,研製專用機械設備,引領5000多人從事泥塑産品生産,每年可加工“泥老虎”系列産品40多萬個,年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戶均增收3萬元,村集體增收20萬元以上,古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農業強,産業必須強。在濰坊高密,一場産業升級、三産融合、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好戲”正陸續上演,述説着産業興旺好“豐”景。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