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夜市看到不少寵物並未隔離放置,可以隨意供人摸、抱。
地攤上出售的小貓小狗看起來活潑可愛,誰料買回家竟然活不過一週。有網友稱,這世界上最殘忍的“假貨”就是“星期貓狗”,然而萌寵交易時多為“口頭買賣”,對於出現的這類問題,消費者維權之路困難重重。
夜市買回小貓
才幾天就去了“喵星”
“在夜市買的小貓,帶回家才11天就查出了貓瘟,連救都沒來得及救,就去了‘喵星’(死亡)。小貓買的時候很活潑,為了防止發生意外,還帶它去做了檢查。但是貓瘟的潛伏期是2-14天,商家卻説只保一天。”“我家金毛是在夜市買的,買回來第七天查出來細小(一種病毒),花了幾千塊治好的”……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發現,一些網友在社交&&上反映,在濟南一些夜市買到了“星期貓狗”。
所謂“星期貓狗”,就是指購買時很活潑,可飼養幾天就開始生病,甚至死亡的寵物貓狗。
洛洛(化名)曾在濟南一家夜市購買過寵物貓。“當晚帶回家,小貓不吃不喝,接下來三天也不吃不喝,還嘔吐。我詢問商家,對方説,到了陌生環境有這種反應是正常的,就沒帶小貓去醫院。沒想到買回家第四天的時候,小貓就死了。”洛洛説,“第五天,家裏原有的狸花貓也開始嘔吐,帶去檢查,竟然得了貓瘟,後來狸花貓也死了”。
同樣的糟心事也發生在小鮑(化名)身上。“當時買完貓,隔壁一個大爺就提醒我們説這個小貓活不過一個星期,到了第二天小貓狀態就不太好了,開始不吃飯。”小鮑説,一開始她以為小貓來家裏不適應,就買了羊奶粉,用奶瓶喂它,也買了價格比較高的奶糕,但是小貓狀態依然不對勁,趕緊帶它到寵物醫院,發現小貓得了貓瘟,已經沒辦法治了。“挺傷心的。雖然這只小貓價格不貴,就幾十塊錢,但是看著一個小生命消失,還是很難過的。”小鮑説。
幾位受訪者還向記者透露,他們在夜市看到,一些商家會把病死的貓狗帶走,遇到生病便血的寵物會擦掉血跡,繼續賣。
當記者問及是否找商家維權時,幾位受訪者&&很無奈:“找不出直接證據證明是商家的問題,當時也沒要免疫證明,幾十或幾百元的價格不算貴,去協商耗費心力,算了吧。”
洛洛談到,她的朋友也遇到此類問題,並進行了維權,讓商家賠償醫藥費和買貓的費用,但結果並不滿意:“商家稱最多賠400元再送只貓,説從業多年,什麼顧客都見過,什麼事也經歷過,如果這個方案不接受,之後這點賠償也享受不到。至於其他維權途徑,也因沒有證據不了了之。”
攤主避談疫苗接種證明
也不願提供寵物購買合同
10月15日晚,記者來到洛洛所購買病貓的夜市看到,地攤售賣的貓狗因品種、血統等不同價格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攤主通過買貓狗送籠子、寵物糧等手段促銷。
除常規的促銷方式外,夜市貓狗的價格還會因是否接種疫苗、接種幾針等因素存在較大彈性。“沒有打過針的可以便宜,只要150元。有的貓狗歲數太小沒有打,只賣一百多,再打疫苗成本太高。”一位攤主説。
當記者問及是否能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時,多數攤主避而不談,一再強調讓記者放心,或稱找人一起打的(疫苗),自己並不了解。
記者發現,多數地攤,對於貓狗的防護措施是用薄膜將籠子周圍覆蓋,以減少顧客對寵物的觸摸。但當顧客提出要求或為了吸引顧客,攤主會隨時將貓狗從籠中取出供人撫摸,或放入無防護的圍欄中。當記者詢問多人撫摸、摟抱會不會導致寵物生病時,幾位攤主&&“沒有問題”,並稱“會讓他們(顧客)不要碰(貓狗)口鼻”。
記者向夜市攤主詢問,購買貓狗能否簽訂合同,攤主均&&沒有紙質合同與證明,可以支持24小時或一週包退換,其間可去做健康檢測,生病了也可以幫忙治療。當記者堅稱沒有合同就不買時,其中兩名攤主&&,可以加微信,發送相關文字內容,但記者看到其中一名攤主向記者展示的微信內容,並非針對買賣雙方的有效合同,僅有飼養方法。“攤位是固定的,不會跑路,有問題你來找我。”一名攤主對記者説,但更多攤主選擇無視記者的要求,轉而去接待其他顧客。
記者注意到,在一個寵物貓攤位,一隻幼年小貓嘔吐後,攤主僅將嘔吐物擦凈,便又將其放入有多只貓的混養籠中繼續售賣。夜市中一名攤主向記者透露:“這裡面(夜市)的寵物有生病的,前幾天有人去找,説有耳螨但對方不管。”
地攤交易多為“口頭買賣”
無憑證維權困難重重
據記者觀察,夜市本身較暗的光線、以擺攤為主的流動銷售形式、人流量大等情況,給部分攤主創造了投機的可能,加之夜市貓狗本身價格不高,部分消費者遇到問題時,出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大多會主動放棄追責。
那誰能管管“星期貓狗”亂象呢?
記者撥打12345法律專席諮詢,專席律師&&,地攤交易只是一種口頭的買賣,缺乏協議,如果怕出現問題,就需要要求商家做出生病了如何處理、賠款等具體的承諾。當確實出現問題時,這種承諾必須有明確的憑證或合同,否則較難處理。而寵物買賣,不像一般商品具有明確、規範的質量標準,出現糾紛常常只能以協商為主。
濟南市文明養犬志願服務協會監事李夢茹分析,母貓(狗)的生存環境不好,加上繁殖頻繁,小貓小狗身體素質本身會比較差。貓狗出生後數量較多,群居環境易引發傳染病,再加上主人不給打疫苗等情況,都可能導致“星期貓狗”的出現。對繁殖人員來説,給病貓狗看病治療是巨大損失,所以他們通常會給寵物打類似強心針一類的藥劑,讓它們短時間維持活力,便於銷售。這種情況下,多數“星期貓狗”還是會面臨死亡,而購買人也會付出很多精力和較高的治療成本。這類“星期貓狗”本身的疾病雖然不會對人帶來過多影響,但會對家中原有寵物造成危害。
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或現場檢測寵物疾病
對於“星期貓狗”現象,卡布犬舍主理人,FCI國際註冊犬舍、FCI國際註冊牽犬師卡布(昵稱)談到,貓狗寵物是幾十年的陪伴,是帶有感情的,不希望消費者圖便宜,在地攤等不正規的地方買。寵物還是建議去行業註冊的犬舍貓舍購買。某些地攤商販口頭保證打過針可以退換,但口頭承諾無證據,變説辭、抵賴的幾率很大,或會以買方不會養等為由拒絕賠償。正規犬舍會提供犬只的情況、疫苗本等一系列證明。因為活體交易的特殊性,病毒存在潛伏期,正規犬舍也會有時間期限上的承諾。
對於夜市上購買貓狗沒有健康保障的現象,卡布認為這本身與夜市售賣貓狗的價格有關。“一般應該打完疫苗再出售,最基本的應該是兩針,這也是對寵物生命負責。但在夜市出售的貓狗價格本身很便宜,幾十元幾百元,為了控製成本,商家往往選擇不打疫苗。另外,如果涉及貓狗長途運輸,在國家層面有嚴格檢疫規定,但夜市地攤缺乏職能部門的明確規範,交易僅限於口頭協議,缺乏約束力。”卡布建議,消費者應該謹慎購買夜市上的貓狗,即便購買也要注意隔離、檢疫。
在人愛寵物醫院創始人李孟看來,“星期貓狗”本身是個多年的老問題,除了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外,還建議消費者攜寵物去寵物醫院進行抗體與傳染病檢測。李孟建議,消費者可以購買市面上正規廠家的試紙,在購買現場進行疾病檢測,當時查驗結果,這樣能夠極大程度避免後續問題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