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路”命名兼顧便利、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因素,體現地方特色。圖為山東省平原縣恩高路。(□記者 張雙雙 報道)
打開手機上的互聯網地圖,國道、省道、城鎮間道路都是彩色標線,路名就寫在標線中間。在四縱八橫的彩色標線之間,還有很多較細的白線,尤其在農村地區更為密集。這些白線都是“無名路”,往往是導航中的“盲區”。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四好農村路”“村村通”工程等讓農村出行環境越來越好,互聯網地圖上的白色“無名路”也隨之增多。
10月9日,隨着山東省平原縣王打卦鎮“四斗路”路牌豎起,德州動態“消滅”了前一階段調查出來的農村地區“無名路”,全市1542條“無名路”都有了名字。
快遞進村更便利
寧津縣張大莊鎮雙碓村是傢具之鄉,村裏80%以上的人家都做傢具相關營生。“十一”假期,在濟南讀大學的張楠回到村裏,剛打車到村頭,就看到村裏一條東西向主路的路口豎起了一塊路牌,藍底白字寫着“啟航路”。
這條路連接周邊幾個村莊,算是方圓10里內的“主路”。在張楠的記憶裏,從塵土飛揚到4年前的水泥路面,環境好了很多,但它一直都沒有名字。村民們對這一片很熟悉,所以並未對出行感到困擾。近年來,村裏的傢具生意開始走電商渠道,來往車輛和快遞進出量大幅增加。“我們家廠子雖然不大,但也收到不少問路的電話,我們也説不清,尤其是晚上,很不方便客戶導航。”
他還曾在網上發帖詢問:“村裏新修的無名路怎麼上報高德地圖?”下面有網友回復,“新增道路得先有個名字,才能添加到互聯網地圖上。”張楠説,村裏“無名路”命名雖然不是啥大事,但長遠來看很有意義。
記者了解到,道路命名實行“誰修誰建誰命名”原則,建設單位在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之後,就應該提交道路命名的申請。如果道路為開發商代建,則是由開發商提交申請。“這些年工程很多,規劃許可證上都是臨時用名,一號路、二號路……而一部分‘無名路’的出現,是因為開發商、道路建設單位沒有提交申請。”德州市民政局規劃地名科科長高洪祥認為,在當時情況下,施工速度和道路質量更為重要,管理不夠規範也是原因之一。
去年10月,德州在全國率先以市為單位開展城鄉“無名路”統一命名設標行動,實現全市“無名路”命名無遺漏、企業周邊道路及標誌物命名無死角、全覆蓋。
在樂陵市朱集鎮王玉池村的家樂福食品超市,“樂快驛站”的牌子醒目懸挂在超市門口。下班高峰到來之前,快遞員王濤開始往各村送發快遞。他告訴記者,剛開始往各村送件時,因不熟悉路耽誤了不少時間。“現在新快遞員便利多了,導航能清晰顯示命名後的道路,而且都是路況好的‘大路’。”
樂陵市是德州市“十三五”期間修路里程最多的縣市,也是全省客貨郵融合發展樣板縣。此次“無名路”命名設標,樂陵為256條鄉村道路命名,數量在德州位於前列。記者了解到,德州建設村級物流快遞站點5102個,實現了縣鄉村三級物流網點100%全覆蓋。“農村快遞的體量越來越大,我們逐步消除‘無名路’,也為打通客貨郵融合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添一把力。”高洪祥説。
企業有了“門牌號”
設標完成後,《平原縣鄉村道路設標資料彙編》的編制工作也正在收尾,記者在圖冊上看到,各鄉鎮、街道新命名道路的匯總分別列了出來,三唐鄉的格外多一些。“德州正在建設‘食品名市’,三唐鄉是中國(德州)農業食品創新産業園所在地。”平原縣民政局區劃地名股股長劉雪霜介紹,給周邊道路命名時也刻意體現了農創園,比如“食谷路”,“園區食品企業大規模進駐後,這條路上將車來車往,這名字就更貼切了。”
德州把“無名路”命名列為“一把手”營商環境項目,不斷促進地名工作與民生保障、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以前都是告訴客戶,‘導航到冀魯友誼大橋,我讓人出去接您。’現在直接報上哪條路多少號,客戶就能直接到公司門口。”德州領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傑説。領航生物是一家生産重質燃料油、複合碳源等産品的企業,全國各地來往客戶很多。但由於公司落戶在寧津縣張大莊鎮劉輝村一條無名鄉村道路旁,給企業拓展業務帶來一些不便。
目前,德州正將有關數據錄入國家地名信息數據庫並導入百度、高德地圖系統,並建立常態化鄉村地名信息採集、更新、維護工作機制。同時將地名標誌管理納入德州數字城管監管&&,及時查處糾正不規範地名、維修各類地名標誌。全市共籌措資金576.4萬元用於無名道路設標工作,為232家企業、商家編制了門牌,將180余家商家地址聯入百度、高德導航系統。“命名的目的就是方便群眾出行,助推快遞下鄉,解決部分企業周邊道路標誌不清、定位難的問題。”德州市民政局局長王吉峰説。
起名要有地方特色
“我們先進行了現場調查踏勘、走訪、座談工作,組織村幹部討論、收集民意,共統計出100余條‘無名路’,但其中包含一些斷頭路、田間小路,路寬小於4米,命名意義不大,就排除在此次命名之外,最終確定74條應命名道路。”寧津縣民政局區劃地名股股長張書玲介紹,考慮到村兩委和鄉鎮政府對周邊村莊、文化典故、地理情況等更為熟悉,就讓基層政府徵求意見,廣泛起名後提報縣民政局,再報縣政府審批,隨後進行公示、命名設標。
廣泛起名後,寧津縣民政局邀請縣地名專家庫成員討論指導,按照《地名管理條例》命名更名原則,既要通俗易懂接地氣又要符合地方特色。“保店的鴨梨小有名氣,附近一條道路就叫‘梨園路’,外地游客或客商來的時候,一查導航顯示‘梨園路’,對咱保店的甜梨也是一種宣傳。”張書玲説。
與城市道路一樣,有的鄉村道路以標誌性建築為命名參考。比如武城鎮東起呂莊村西至馬言莊村的2000多米道路,因呂莊學校坐落於此,起名“治學路”,“寓意治學嚴謹。還有東起梁李路西至付王莊的道路叫‘園區路’,因該路連通付王莊企業孵化園而命名。”武城鎮副鎮長董慶軍説。
高洪祥介紹,道路命名標準除符合《地名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外,要兼顧便利、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因素。他認為,地名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一個地方文化底蘊的體現。“在道路命名中,我們不僅要為區域內企業創造更便捷的落地條件,也要充分考慮歷史文化沿襲和風土人情,讓‘無名路’命名更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