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被遺忘在角落裏的麵包發黴變質,冰箱里長久放置的芝麻醬長了一層毛,很多人選擇把發黴的部分扔掉,剩下的繼續食用,這種操作看似節約,卻容易病從口入。“發黴變質的食物極易産生一種劇毒的致癌物黃曲霉毒素,對人體的危害性極大。”10月16日,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健康提醒。
黃曲霉毒素是什麼?疾控專家介紹,黃曲霉毒素是由黃曲黴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産生的雙喃環類毒素。目前已知的黃曲霉毒素約有20種亞型,其中食品中常見且危害極大的有黃曲霉毒素B1、B2、G1、G2四種。動物食用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飼料後,在肝、腎、肌肉、血、奶及蛋中都可測出極微量的毒素。
1993年黃曲霉毒素被世界衞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I類致癌物,是一類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是致癌物二甲基硝胺的75倍。是目前已經發現的毒性最強的真菌毒素,可以被稱為“毒王”。
人及動物如果誤食了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輕則出現發熱、腹痛、嘔吐、食欲減退等症狀,重則可能出現肝區疼痛、下肢浮腫及肝功能異常等中毒性肝病症狀。黃曲霉毒素被肝臟吸收,通過細胞色素酶代謝轉化,誘導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從而引發癌症。另外,它還對腎臟、神經系統都有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變,還會抑制免疫機能。
黃曲黴素是怎麼産生的呢?疾控專家説,黃曲霉毒素是由黃曲黴菌、寄生曲霉等代謝産生的劇毒物質。這些真菌在環境適宜時(如高溫和高濕度),可在多種食物和飼料中生長,主要有穀物、堅果和香料等。在花生、玉米、大米、堅果、棉籽、乳製品等110余種農産品及食品中均有檢出,其中以花生和玉米等糧油産品污染最為嚴重。
黃曲黴菌和寄生曲黴菌,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量存在,毒株多,産毒量也較大。研究發現,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最適宜生長溫度是37度左右,産毒溫度為25到32度。糧食和飼料的水分含量達到20%以上時容易産生黃曲霉毒素。因此,南方及溫濕地區,在春夏兩季更容易發生黃曲霉毒素中毒。
黃曲霉毒素在哪些食物中較為常見呢?專家介紹,糧食未能及時曬乾或儲藏不當時,往往容易被黃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産生此類毒素。黃曲霉毒素藏在發黴的食物中,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裏,如花生、玉米等。我們常吃的大米、小米以及豆類在高溫濕潤的環境下,一旦霉變也很容易産生毒素。
“如果吃到發苦的瓜子、杏仁等堅果,一定要馬上吐掉並漱口,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霉變過程産生的黃曲霉毒素。”疾控專家説,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芝麻醬、花生醬,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就含有黃曲霉毒素。另外家中常用的木制砧板、木筷子上也可能暗藏黃曲霉毒素。這是因為市民處理或者食用一些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時候,澱粉藏匿在砧板及筷子的細縫中,很難被完全清潔,時間久了容易産生黃曲霉毒素。
大家應該如何遠離黃曲霉毒素呢?專家説,黃曲霉毒素分子結構穩定,對光、熱和酸都比較穩定,耐高溫(熔點為237℃~299℃),一般的烹調加工溫度下很難被破壞。因此,對付黃曲霉毒素的最佳方法就是預防,在正規超市市場購買新鮮及有品牌保障的食品,避免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存放;及時清理家中發黴變質的食物;盡量購買小包裝的食物;去掉發黴部分的食物不可繼續食用,看不見發黴不代表沒有黴菌,單靠肉眼不能判斷黴菌擴散範圍;案板生熟分開,碗筷用完及時清洗晾幹,保持環境清潔。保持衞生通風,減少接觸黃曲霉毒素的機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