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推動秋糧大面積單産提升 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0/13 08:52:28
來源:人民日報

山東推動秋糧大面積單産提升 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字體:

  秋收時節,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大場鎮小營村的種植大戶趙保寨忙個不停,專家遠端指導,田管措施跟進,確保糧食豐收到手。

  山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産區,總産連續9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連續兩年突破1100億斤大關。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産的大頭,為奪取秋糧豐收,山東組織開展“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推廣服務大行動,把最好的技術送到農民手裏。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敬東表示,從良田、良種、良法、良制上整合發力,山東有信心推動實現秋糧大面積單産提升。

  良法種田,良種落地,穩産高産抓得更準

  “你看地裏的玉米和大豆長得多好,經測産,今年玉米畝産量能到1100斤,大豆畝産量估計也在260斤以上。秋糧提單産,信心滿滿!”濟南市濟陽區回河街道盧家村村民盧濤説。

  良法種田,帶動秋糧提産量。

  走進盧家村500畝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區,一排排玉米稈上挂著飽滿的玉米穗,中間種植的大豆長出串串豆莢,兩種農作物一高一低錯落生長。

  濟陽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服務部李鹹娟介紹:“我們在盧家村推廣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為4:2種植模式,4行大豆和2行玉米間種,擴間增光、縮株保密、定量施肥,可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産、多收一季豆’的目標。”

  今年以來,濟陽區落實做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開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新模式試驗示范,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産能。濟陽區農業農村局種植業部負責人溫洋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面積,邀請農業專家現場指導,開展相關培訓,著力完善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山東省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楊久濤介紹:“山東在總結去年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實踐經驗基礎上,探索了多種種植模式。今年,山東重點推廣了三種模式:4:2模式效益最好,畝均增加收益173.4元;4:3模式種植主體接受程度最高;6:3模式與現有農機適配性好。”

  良種落地,秋糧生産邁向穩産高産。

  “為了更好適應復合種植需要,我們精選耐蔭抗倒伏大豆品種與緊湊抗倒伏玉米品種搭配,大豆選用‘齊黃34’‘菏豆33’‘菏豆12號’等中早熟高産品種。玉米選用‘登海605’‘立原296’‘京農科828’等品種。”楊久濤説。

  “良種良法配套,越種越有信心。種糧效益加上政府補貼,産量高、荷包鼓!”盧濤説。

  今年秋糧生産中,山東玉米大豆復合種植面積新增50萬畝,達到200多萬畝,長勢明顯好于去年。今年良種覆蓋率明顯提高,農技服務更加精準,農民種植技術更加嫺熟,出苗、除草、化控等環節提升完善。山東省自主研發的玉米大豆一體化播種機、植保機、聯合收獲機大顯身手,發揮著重要支撐保障作用。

  技術整合,高産創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老趙,你這水肥一體化設備效果真好,玉米長得壯嘞!”德州市平原縣張華鎮北趙村田頭,一名農戶正在向種糧大戶趙懷民請教玉米種植“秘訣”。

  和周圍其他地塊相比,趙懷民的玉米長勢更好,掰開玉米棒,只見上面布滿了密密實實的籽粒。“為啥這麼好?這得益于‘噸半糧’整合技術的示范推廣。”趙懷民喜上眉梢。

  2022年、2023年,全國農技中心糧食處在平原縣建立兩處技術整合示范基地試點,開展黃淮海小麥玉米“噸半糧”技術整合,示范推廣糧食作物穩産增産模式。趙懷民的金嶺家庭農場就在試點區。經過試驗示范,去年金嶺家庭農場的300畝玉米畝産達917.4公斤,增産15%。

  “試驗田增加了醒種和密植新技術,被‘叫醒’的種子,出苗更齊、更壯、更旺,配合上精準密植,大幅提升玉米單産。”趙懷民信心滿滿,“今年畝産有望超過1000公斤。”

  與老趙一樣充滿信心的,還有平原土地魯望有限公司的種植經理何石寶。作為另外一處示范點,何石寶帶領公司的農技人員管理著2萬畝土地。何石寶介紹:“今年,我們拿出8000畝地當作試驗田,根據不同品種和土壤條件,適度增加種植密度,通過氣吸式播種機進行大小行和等行距種植,畝産至少增加100公斤。”

  走進魯望農場,自走式、伸縮式等不同類型水肥一體化設備一應俱全,物聯網滅蟲燈、害蟲誘捕器等設備有序分布,收割機、植保無人機、大型烘幹塔和各種型號播種機“隨時待命”。

  平原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農技站站長田殿彬介紹,兩個示范點都設置了技術模式示范區和高産攻關區,通過熟化關鍵技術、打造高産樣板,形成“噸半糧”技術整合模式。技術模式示范區以實施關鍵技術為基礎,開展技術試驗。高産攻關區整合多種技術,強化田管措施,挖掘小麥玉米的單産潛力。

  今年,平原縣被評為國家玉米單産提升整建制推進縣。“目前,我們正在探索關鍵小麥玉米生育期管理、防災減災、節糧減損等環節的標準化生産技術,逐步推廣示范基地整合技術經驗,帶動全縣糧食生産再上新臺階。”田殿彬表示。

  今年,山東推動區域性整建制“噸糧”“噸半糧”生産能力建設,創建85個共145萬畝“噸半糧”優勢區,159個共335萬畝“噸糧”優勢區,全省整建制産能提升規模進一步擴大,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規模經營,托管服務,有效提升種糧效益

  向土地要效益,推動生産經營方式創新,解決好“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

  糧食産業鏈上除了種糧大戶,零散小農戶咋辦?全程托管,把小農戶聯結到糧食産業鏈條上來。

  “地有人管,心裏踏實。村裏收割完,等著分成就行!”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營樓村村民孟召蘭底氣十足。

  為破解土地細碎、耕地閒置、經營粗放等難題,營樓村黨委領辦同富田園土地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經營,村民按照每畝每年700斤小麥或等值現金獲得收益。

  營樓村黨委書記趙記茂介紹,通過“減壟增田”“歸並置換”等方式,如今營樓村農田面積擴充10%以上,達到3160畝,採取全程托管模式種植,供種、耕作、施肥、收獲都由村裏統一完成。擴充的280多畝地則歸村集體經營。

  規模經營,規范種植,穩産增産增效益。托管後,同富田園土地合作社統籌農業機械資源,集聚300余名農機手、2800余臺農用機械,形成機具共用的生産聯合體。

  “土地翻耕深度、溝壟寬度等都有明確的操作規范,社會化服務有標準,托管服務品質有保障。”趙記茂説,在專業化種植的加持下,小麥每畝單産可提高300斤左右。

  大場鎮現有8000余畝成方連片的土地全程托管“示范田”,推動全鎮托管農田超過6萬畝。

  截至2022年底,山東全省納入全國名錄係統的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2萬個,農業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水準不斷提高。山東各地探索形成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等多種特色鮮明、成效明顯的生産組織形式。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齊魯大地秋糧生産抓緊抓實。良種良法、技術整合、全程托管,農業現代化扎實推進,為奪取秋糧豐收提供堅實保障。(肖家鑫 王沛 李蕊)(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