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丘市核雕藝人馬啟德的工作室裏,他的得意之作琳瑯滿目,花鳥魚蟲、人物肖像各種核雕作品栩栩如生,展現眼前。一枚枚常被人們棄掉的桃核,經過馬啟德一番刀耕針穿,就被幻化成精妙絕倫的藝術品。
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馬啟德現為山東省民間藝術手工藝製作大師、安丘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為濰坊核雕第六代傳承人,其代表作品為核舟、十八羅漢、十二生肖等。
馬啟德當過測繪兵、繡品廠的設計員,掌握了繪畫技術。一次偶然機會,他看到核雕工藝精美,廣受人們喜愛,有的甚至成為收藏品。他十分好奇,開始琢磨這徑寸之間的技藝了。核雕工藝精細,桃核的獨特構造給作品布局和雕刻增加困難。“上面麻紋,底下底紋,中間空洞,稍不留意就會斷穿,前功盡棄。”馬啟德邊説邊演示着。
馬啟德的核雕無論是人物、樓閣、山水,都有是精雕細刻,刀法多變,簡古流暢,細部刻畫疏密相間,顯得玲瓏自然。想不到小小的核雕,卻藏着曼妙的微型洞天。
“剛開始的時候,我去一些旅游景點出售自己的作品,價格也從幾塊錢一直到千元不等。沒想到很受顧客歡迎。”馬啟德説,這也堅定了自己創作的信心。
“從事核雕工作並不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從選料到製作都是很需要精力的。”馬啟德説,核雕是很費心神的,雕刻一件成功的作品,從構思到完成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這幾個月裏,心裏根本就不能想別的,整個心就在這個小小的核上。
在自我創作的同時,馬啟德以核雕傳承為己任,帶徒傳承發揚核雕技藝。“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核雕,學習核雕技藝,我感到很欣慰,這小小核雕,內涵豐富、別有洞天,是在方寸之間演繹人間萬象、傳承民族工藝。”面對核雕後繼藝術傳承,馬啟德説,他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將核雕技藝傳承下去,把這門技藝發展壯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