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是林木資源中的瑰寶,也是一種獨特的、不可代替的風景資源。近幾年,濟南大力保護古樹名木,不僅讓它們“安居”,更讓它們“老有所依”,在穿越古今後,仍然蒼勁有力。
近期,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代表和媒體記者組成尋訪團,到長清區、平陰縣開展“尋訪古樹鄉村講述古樹故事”主題活動,探訪“藏”在濟南鄉村裏的古樹名木,聆聽它們的故事。
濟南鄉村古槐多,不少村莊村民世代行動守護古樹
槐樹是長壽樹種,在我國古代,槐樹被譽為“百木之王”,不少農村的村口、院內和街道都習慣種一棵大槐樹,寄託幸福祥瑞的美好願望。在濟南現有的古樹名木種,古槐是數量最多的樹種之一。
此次尋訪的古樹中,古槐也是最多的,它們有的長在廣場內,當地為它單獨“闢地立碑”,還有的立在了馬路中央,村民們為保護它,選擇了“繞樹修路”。
圖:沙河新村古槐
在長清區的歸德街道沙河辛村就有7棵保留至今的國槐古樹。其中有一株被評定為二級古樹,樹齡已有360年,扎根於沙河辛村村中央廣場內,如今依然鬱鬱蔥蔥。
“相傳我們村的先人是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於此。‘槐’者,‘懷’也,這棵樹就是他們所植,為了表達對故鄉的懷念,‘植樹立村’,以示紀念。”該村黨總支書記莊鵬介紹,現在這棵樹已經成了村裏古老文明源遠流長的象徵,村民都十分愛護。
“前幾年村裏修繕廣場,我們單獨把古樹所在的地方預留了出來,在它的四週修了石頭圍欄,立上了一塊紀念碑。還單獨鋪設了一根地下管線,專門方便給它澆水,每當天旱的時候都會放水澆樹,一澆就是好幾天。”莊鵬説。
記者看到,這棵古槐樹榦高六七米,主幹已向一側傾斜,村民在樹上打上了兩個鐵抱箍用條石和鐵架頂着它。但是即便這樣也不減它頑強的生命力。樹冠濃郁如棚,枝葉繁茂,樹皮龍鱗滄桑,主枝虬曲瘤突,旁枝縱橫交錯。
同在長清區,孝裏街道胡林坡村還有一株一級古槐樹立在了馬路中央。這株古樹高12米、胸徑1.55米、冠幅18.5米,屹立在這兒已經500年。每年夏天,槐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除了南伸的一小枝乾枯外,仍然蒼翠如故,沒有一點老態龍鐘的樣子,實屬罕見。
圖:胡林坡村古槐
對於這棵古樹,胡林坡村裏流傳着很多傳説,其中有一種説法是20世紀60年代拓寬路時,因為躲不開,施工者想刨了這棵樹,結果全村人面朝外圍成一圈護着它,最終總算保住了它。而這棵樹也世代守護着這裡的百姓,在過去戰亂和饑荒的時候,糧食短缺,很多村民靠吃老槐樹的葉子和“槐連蛋”,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圖:胡林坡村古槐
至今,經過此處的馬路被分成了“Y”字形,古槐依舊挺立在路中央,四週還修築了水泥保護墩做成“安全島”,防止過往車輛和它剮碰。百年古槐綠意如蓋,成了胡林坡村獨一無二的風景,也見證着村子的世代變遷。
百年古樹長勢奇,一棵大樹上竟長出三種不同樹的枝
你見過一棵大樹上長出三種不同樹的枝幹,或是有多種不同的葉子嗎?在尋訪古樹的過程中,記者不僅見到了這樣的樹,而且還不止一株。
圖:洪范池鎮古樹
在平陰縣洪范池,景區內龍王廟前的兩株高聳的圓柏,皆是數百年的一級古樹。有意思的是,兩株大樹雖都為圓柏,但長勢卻有千差萬別。
西側的這株樹體向西傾斜,設有支架支撐,樹頂有部分枯枝。樹齡估測在500年左右,樹高12.7米,胸圍2.29米。它的樹形最大特點就是主幹像是被擰着一樣向上生長,多突瘤,歷經世世代代傳承至今,成為該景區的一大景觀。而西側的這一株則高大挺拔,幹形挺直。樹齡估測600年左右,樹高14.3米,胸圍326厘米,7.5米處螺旋狀分枝或斜伸式下垂,幹形扭曲,枝繁葉茂,突兀挺立。
在這裡,不止兩棵一樣的圓柏出現了“一歪一直”“一扭一正”,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柏樹上還出現了五種不同的葉子。“現在西側的圓柏為什麼會擰着長暫時沒有定論,但是樹上有五種葉子已經有了專家考證的依據。”該工作人員説,柏樹上的五種葉子其實是鳥把其他樹種的種子叼到了這裡的柏樹上,“就像人工嫁接過一樣”。
在數百年的古樹上,這樣讓鳥“無意”中“嫁接”的樹,不算少見。在長清區歸德街道鳳鳴莊村有一株二級古樹國槐,樹齡已經有360年,這株古樹長勢奇特,一棵樹上竟分別長出了構樹、榆樹和枸杞樹,它們的由來也是鳥的助力。“別看從古槐上長出來的樹看起來不大,其實他們已經長了好幾十年,從我小時候記事起就有,村裏的老人説上面的榆樹已經長了七八十年。”鳳鳴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海東説。
以樹喻人故事多,萬曆皇帝賜平陰於林白皮松為師守孝
每一棵古樹都是一部歷史,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印記和標籤。它們穿越歷史而來,被人們以樹比物,以樹喻人,在它們身上往往都承載着不少故事和傳説。
在此次尋訪的古樹中,就有兩株與“師生”有關的樹。一株是位於平陰縣城孔村鎮高路橋村的黃連木,另一處是於林白皮松。
圖:高路橋村古樹
平陰高路橋的黃連木又稱楷樹,是濟南市“十大樹王”之一。這棵樹高約13米、胸圍3.5米、冠幅平均10米。所在的高路橋村,先前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高柴後人曾在山裏立村為茅峪莊,莊北修建一座石拱橋,因為先祖高柴是魯國孔門弟子,稱此為“高魯橋”,當年村內有書院,院內遍植楷樹,最大的一株據説是“壽聖”高柴所植。
相傳,孔子去世後,弟子高柴移來楷樹植於自家書院前,尊樹為師。“這棵楷樹最高時達19米,胸徑1.9米,枝葉繁茂,可覆蓋1畝地方圓。1957年,該樹曾遭雷擊被摧毀,此後枝丫多次被砍伐,僅剩下3米高的樹樁,過了兩年,在樹樁西南面,枯樹神奇地再次發芽,形成了現在的樹冠規模。”平陰文化研究者王大慶説,現在樹皮逐年萎縮,僅剩下三分之一,但依然有生機,有學者稱之為是“華夏第一楷”。
與高柴手植楷樹“尊樹為師”相得益彰的還有平陰洪范池鎮紙坊村於慎行墓地的於林白皮松,這處松林是明萬曆皇帝為紀念其老師於慎行親賜,樹齡都在400年左右。據介紹,當年萬曆皇帝賜59棵白皮松代為守孝,白皮松林見證了一段明代“師生之情、君臣之義”。但遺憾的是,經歷多次歷史風潮,於林現存活的白皮松還有35棵,其他的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古樹保護辦法全,濟南已為千余種著名古樹建基因庫保留純正“血統”
根據《山東省古樹名木保護辦法》,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都稱為古樹,珍貴、稀有或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及紀念意義的樹都為名木。
放眼濟南市,濟南已調查建檔的古樹達22285株,古樹群47個,分屬於32科55屬80種,這些樹木歷經百年,依然蒼翠挺拔,像德高望重的老者,積澱了深厚的人文情懷,也承載着人們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當前,濟南利用GPS、雷達、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對每一株古樹名木實施動態保護,給樹做“CT”,科學診斷衰弱原因,“一樹一策”制定古樹復壯方案,讓它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還創立了一系列有關古樹名木保護的技術標準體系。
為永久保護古樹名木中長壽、抗性以及其他有價值的基因資源,濟南市建立古樹名木基因庫,目前已通過扦插、嫁接、組培等無形繁殖方式,克隆“歷下宋海棠”“五峰公孫樹”“千佛山唐槐”等著名古樹千余株,保留樹的純正“血統”,實現古樹優秀基因傳承。
此外,濟南還將把古樹作為留住鄉愁、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打造章丘朱家峪、萊蕪趙家峪、南山藕池村等一批“古樹鄉村”,輻射帶動鄉村生態旅游,助力生態振興、産業振興,切身感受古樹資源帶來的綠色福祉。
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林業生態建設處處長董偉&&,目前城市古樹名木集中在公園景區,保護措施已經逐步完善,而很多鄉村古樹散落在郊野默默無聞。下一步將重點關注鄉村古樹的保護,喚起更多人對鄉村古樹的關注,共同將鄉村古樹的保護與文化挖掘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