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線+新業態”,青島老城區變身新客廳-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0/08 10:34:28
來源:青島日報

“新動線+新業態”,青島老城區變身新客廳

字體:

  古老是稀缺資源,人們耳熟能詳的國際大都市往往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可豐沛的歷史並不能成為這些國際大都市吸引成千上萬人來此就業、生活、旅行的充要條件,那支撐這些古老的城市不斷煥發魅力的原因還有什麼?或許,人們可以從城市研究專家理查德·佛羅裏達的知名論斷中找到答案:“有創造力的階層會追求一系列特定的舒適性,包括咖啡館、美術館、音樂以及寬鬆包容的氛圍。”

  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過程中,一方面在彰顯本土特色上做大文章,另一方面也在努力賦予其國際化氣質,使之成為最能代表城市的“會客廳”。我們希望,未來的歷史城區中,不僅能看到青島歷史、青島的文化,更能看到青島的未來。

  構建全新動線

  自10月8日起,中山路的太平路至膠州路路段將禁止車輛通行。該路段是歷史城區範圍內景點和市民游客最為集中的片區,此次交通調整後,必將對歷史城區的人流動線、業態布局産生深遠影響。

  重新構建歷史城區大交通格局,適應中山路全域5A級景區需求是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過程中着重思考的問題。2021年,濟南路完成拓寬,原來的單向兩車道拓寬成雙向四車道,以承擔歷史城區南北過境交通主通道的重任。在歷史城區南部,2022年,太平路部分路段調整為步行街區,同時,其與棧橋之間存在多年的部分圍欄也被完全打開,實現了棧橋與中山路的“親密互動”。在歷史城區北端,隨着地鐵1號線南段通車,位於北部大鮑島區域的中山路地鐵站迅速成為進出老城區的重要門戶。今年,位於膠寧高架橋西段滄口路區域的浮島公園建成,這一獨具匠心的橋梁設計,一方面將中山路與館陶路區域銜接,激發中山路商圈、聊城路商圈的活力和潛力,另一方面,將原來被車行幹道分割的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重新縫合,促進街區空間融合。

  從目前實施的交通優化舉措來看,歷史城區核心區範圍內正在着力促進機動化交通減量、慢行交通增量,提升核心區內的慢行體驗。這種交通優化方式,在國內外歷史城區更新發展過程中並不鮮見。

  例如,擁有文藝復興時期創建的弗萊堡大學以及著名的中世紀弗萊堡大教堂的德國弗萊堡,在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四十年間,通過四次“交通總體規劃”實現了交通發展理念的轉型,即從以汽車為主導轉向以建設可持續交通系統為主。如今弗萊堡歷史城區幾乎皆為步行區,有軌電車、自行車和步行者共享街道;蘇州古城姑蘇區的交通規劃,自2018年起從關注“車”轉向關注“人”,並在古城區全面規劃“慢行系統”,逐步實現步行、自行車和公交、輕軌等公共交通的無縫對接,既解決了道路擁堵、停車難等城市管理難題,又能讓人們的生活節奏慢下來,感受到古城韻味。

  除了對外圍大交通體系進行優化調整,在歷史城區內部,過去因“居住”功能被強行阻隔的人行交通動線也得到了再次聯通。例如,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內可主導和利用的空間共18里79院,市北區鼓勵每個單體裏院建築進行商業功能配置的同時,實現半開放式管理,達到裏院空間與游客之間共享化,即這些裏院既是消費空間,也是游逛空間。

  環海灣集團市北城投公司招商運營部部長梁韶華介紹,除了傳統的商業動線外,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南片和北片還分別就地塊肌理和建築風格做了獵奇趣味動線設計,比如北片區“一字型”動線,長度較為合適,不易産生疲勞感;南片區“回字形”動線,較易形成“逛老街”氛圍。

  文化回歸重聚“煙火氣”

  在曾經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城區一直是青島文化中心,這裡照映着中國現代文學的輝煜,也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留有深刻烙印。不過,隨着生産性功能逐步從老城區退場,文化的因子也逐步在老城“解聚”。在此次保護更新行動中,歷史城區要如何實現文化的回歸,滿足年輕人對新文化的現代性需求,亦需要用當下的行動作答。

  9月27日,沉浸式戲劇經典之作《不眠之夜》特展在市南區浙江路28號聖心修道院舊址上演。通過藝術裝置、數字影像、互動表演等形式,青島市民首次在本土體驗到沉浸式戲劇的獨有魅力——觀眾和演員間“無形的墻”被打破,觀眾既是戲劇觀看者,也是正常表演中的一個環節。

  《不眠之夜》在國際戲劇節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屢獲重磅獎項,經歷倫敦、波士頓、紐約多個版本。2016年亞洲唯一版本在上海首演,自此在全國範圍內開啟了“Immersive (沉浸式)”的先鋒文化浪潮。本次在歷史城區的特展持續至10月23日,以“窺夢”為主題,是基於《不眠之夜》上海版所衍生的獨立藝術單元。

  “過去我們在上海之外的城市巡演,演出地往往是人群密集的商業綜合體,這次在青島能在一座具有百餘年歷史的建築中演出,對我們團隊來説非常特別。”上海尚演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韜告訴記者,企業一直和市南區保持着溝通,也非常希望能在青島落地長期駐演項目。“這個長期項目不是把上海版《不眠之夜》‘複製粘貼’到青島,而是要與青島的歷史、人文結合,觸發青島人的情感共鳴,也希望讓外地游客看到戲劇後,能對青島有更深刻、更獨特的印象。”

  歷史風韻與煙火氣息並存的獨有場域,吸引的遠不止上海《不眠之夜》團隊。就在同一天,市南區平度路37號院內,“第七屆畫廊周北京”開啟了它在北京之外的首個延伸展覽項目。其中室內展覽“編碼齊民”陳列了二十余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它們用各自的藝術語言,打開了一條充滿啟示與預言的觀看途徑,以期和觀賞者共同討論數字時代人類的生存邏輯。

  “第七屆畫廊周北京”是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798文化科技)旗下品牌項目,該公司即是知名的798藝術區的運營主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歷史城區的延伸展覽是該項目首次落地京外區域。

  “為了做好這次展覽,畫廊周團隊多次往返於北京和青島之間,把項目的建築圖紙、現場空間照片帶回北京,和策展人魯明軍老師反復溝通討論展出的主題和形式。現場的展覽並不是把畫廊周作品展原封不動地‘搬’過來,最終呈現的26位藝術家的作品,80%是沒有參加過‘第七屆畫廊周北京’的。”項目相關負責人賈偉介紹道。

  在與新藝術的磨合中,歷史城區也在經歷成長。例如,在藝術布展過程中,成熟的藝術街區施工團隊能夠“心領神會”策展人想要的燈光效果,但這對當下的歷史城區來説,確實是一項需要鑽研的“新課題”。“我們能看到施工團隊非常用心地在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相信隨着越來越多的藝術展覽來到青島歷史城區,未來這裡的團隊會做得更好。”賈偉説。

  新傢具讓老城更精緻

  城市傢具是城市公共藝術的具體化呈現,是城市的首飾和表情。之所以被稱為“傢具”,是因為它蘊含了人們對城市生活的憧憬,即在戶外也能像在家一樣方便舒適。

  在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鑲嵌在路面的浮雕成為鏈結歷史的一個接口,浮雕上以圖文展示裏院建築、講述裏院故事,讓文化看得見、摸得着;在浮島公園西南處&&口,一處銹跡斑斑工業風的取景框,將老樹、老建築以及遠處青島天主教堂的標誌性塔尖定格其中,成為客廳的絕佳留影地……歷史城區這些人文范兒、時尚范兒的城市傢具,正讓這一城市客廳變得更加精緻。

  外擺區域不僅是商家的“活招牌”,也是城市客廳的“門面”之一。上海新天地是上海的“城市客廳”、“城市名片”,更新後的新天地街區內匯集了特色休閒娛樂、時尚購物、餐飲酒吧的外擺區域,成為“小資”情調的代名詞,為游客、外籍人士、白領打造了一個社交根據地。

  手握印有“乾杯裏院”啤酒杯的卡通貓、樹下做托舉動作的發光熊、挂在樹梢的蒲公英裝飾燈,如今,漫步青島歷史城區,一些精心設計的外擺及店舖裝飾,給城市客廳增添了幾分新潮和個性,也為市民游客提供了互動交流的空間。在X’FAT&ware.house店舖門口,記者看到,外擺區域搭設了遮陽傘,放置了桌椅,水泥地面上印製着由店家親手設計的店舖圖標,街口處透明立體LOGO設計感十足,夜幕降臨後亮起微黃色,拉滿氛圍感;在高密路與海泊路交叉口,一家冰激凌店的外墻上,“懸挂”着冰淇凌球和甜筒,給街區帶來幾絲浪漫與甜蜜。

  多元的城市配套是高品質的衡量指標之一。當“我家大門常打開”之後,通達性便成了影響客廳人氣的關鍵。為了打通老城區發展“筋脈”,提升歷史城區資源流量導入和承載能力,近年來,龍山地下停車場、李村路停車場、聊城路停車場、六街口智能停車場、館陶路33號智能立體車庫等一批停車場建成並投入使用,讓市民游逛老城無後顧之憂。值得一提的是,六街口停車場地面部分打造了口袋公園,花壇、樹叢以及休閒空間一應俱全,是一個可供游玩放鬆以及停車的綠地空間;聊城路停車場地面部分則打造了集市民休憩、體育健身、體育商業於一體的綜合體育公園,填補了老城區體育健身項目的空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萌 余瑞新)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