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陶瓷茶具、雞油黃擺件、小葫蘆挂件、琉璃手串……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山東省淄博市博山陶琉大觀園中人頭攢動。
“各地游客很喜歡琉璃擺件,店裏最受歡迎的就是琉璃十二生肖了,特別是成雙成對的玉兔最受歡迎,現在店裏的日營業額已經超過平常的三倍。”陶琉大觀園商戶姜霄忙得不亦樂乎。
“博山的琉璃很有名,這次來博山轉了陶琉藝術中心、顏神古鎮等好幾個地方,不僅有傳統的遺存,更有潮流的氣息,不虛此行。”北京游客李先生對記者説。
歲月流轉,博山一直以陶瓷琉璃産業聞名。近年來,當地做足做活“文旅+陶琉”文章,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顏神古鎮就是典型例子。
行走在古鎮光滑的石板路上,仿佛走進一條時間隧道。在這裡,滿眼儘是陶琉文化印記,窯火氣息撲面而來。依託13座古窯、老廠房和傳統歷史街區進行升級改造,把傳統文化和工業遺存、工業文明相結合,顏神古鎮迎來新生。
游客在顏神古鎮觀看演出。新華社記者張武岳 攝
“新業態與老手藝攜手並進,新思維與老物件相得益彰,年輕態與古文脈相輔相成。”景區運營方負責人賴勇虎説,如今的顏神古鎮涵蓋度假酒店、民宿、古窯酒吧、大師工作室、琉璃工藝實驗室等,還搭建了青少年研學&&,陶琉研發、生産、營銷&&,成為陶琉文化、藝術交流的窗口。
游客在顏神古鎮體驗琉璃燒制。新華社記者張武岳 攝
除了顏神古鎮外,當地還有一個“玻璃小鎮”八陡鎮。坐擁600多年玻璃生産歷史,八陡鎮生産的2500毫升以上廣口瓶佔全國出口市場的95%,近年來,八陡鎮持續推進玻璃生産企業綠色轉型,致力於讓高耗能産業在高質量發展中閃光。
“過去的煤氣窯爐安全性較差,且操作複雜。現在是全自動的,我只要看著屏幕就行了,連控制室的門都不用出去。”52歲的周桂聖是八陡鎮山東宏達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的老職工,也是技術改造變化的深度“體驗者”。
在車間內,宏達新材料玻璃生産線實現窯爐智能化控制,整個窯期可節省燃氣費用2300萬元、提效80%,11條全自動生産線每天開足馬力,可生産玻璃料250多噸。
同處八陡鎮的山東黑山玻璃集團,則是將4&燃煤熔窯爐改造為電熔窯爐,玻璃生産操作工藝更加穩定,運營成本大幅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減少60%。目前,電熔窯爐技術已經在八陡鎮28家玻璃製造企業普及應用,年減少煤炭消耗4萬噸。(記者張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