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青中線濟濰段打造未來高速樣板-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9/27 10:24:13
來源:濟南日報

濟青中線濟濰段打造未來高速樣板

字體:

造型優美的崑崙服務區正成為濟青中線的網紅“打卡地”。

  翻開山東交通史,濟南至青島間“路”的變化始終銘刻着時代發展的印記。

  1993年,濟青高速建成通車,山東實現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這也成為山東交通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從此,“山東的路”享譽全國。

  30年後的今天,濟青中線濟南至濰坊段建成通車,連接濟南、青島的第三條黃金通道濟青中線全線貫通。作為全國首條零碳智慧高速,濟青中線開啟高速公路發展的新紀元。

  零碳高速的新標準

  零碳收費站、零碳服務區、高速公路邊坡光伏試驗項目……近年來,山東高速不斷探索碳減排路徑,取得積極進展。在此基礎上,濟青中線濟濰段開啟了由點及線的全路段“零碳”探索。

  “我們從高速公路全壽命周期管理出發,以綠色設計為基礎,通過低碳建設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運營階段通過碳減排、碳清除等措施,整條高速公路運營期間實現‘凈零’排放效果。”山東高速集團能源環境部業務經理陸由付説,“我們的碳排放量核算範圍包括服務區、收費站、隧道、機電設施、管理車輛等直接和間接碳排放量,不包含高速公路通行的社會車輛産生的排放。”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建設零碳高速的關鍵環節。從空中俯瞰,濟青中線濟濰段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光伏高速”,匝道圈、邊坡、服務區、收費站、隧道等周邊空間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布設上了光伏發電系統。

  幾個應用場景頗具代表性。在濟青中線濟濰段,隧道入口棚洞上方及中央分離帶都布設了光伏板,可以直接為隧道機電設備提供清潔綠色的電力。隧道採用的無級調光、隨車調光等系統,根據洞外亮度、行車速度等自動調整燈光的亮度與色溫,並實現車來燈亮、車走燈暗,在確保行車安全的同時,降低隧道能耗。

  此外,濟青中線濟濰段還建設起全國首個邊坡光伏一體化試驗段,實現邊坡防護與光伏發電的有機結合,視覺效果更美觀,安全性也進一步提升。建設的光伏聲屏障試驗段,不僅隔音還能發電,打開了光伏利用的新思路。目前,濟青中線濟濰段沿線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已經達到68兆瓦,全部投入運營後,以25年運營周期測算,預計總發電量約17億度。

  為實現“零碳”目標,除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濟青中線濟濰段還搭建起碳排放綜合管控、智慧能源網運行、近零能耗建築節能、污廢資源化處理、林業碳匯提升等系統,全方位、多層次、多路徑推動碳減排,實現整條高速公路可持續零碳運營。

  建立碳排放綜合管控系統,實現對高速公路運營期全時、全域、全覆蓋地進行碳足跡跟蹤、碳排放監控。

  打造智慧能源網運行系統,利用光伏、儲能、直流電網技術,實現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用能的自給自足,減少換能損耗和遠距離輸電損耗。站點之間還實現了能源互備,當某一站點出現電力故障時,可由相鄰站點供電,提高能源供應的可靠性和連續性。

  增強林業碳匯,在原有綠化碳匯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高速公路主線、互通區、服務區、管養場區、隧道綠化工程的植物固碳能力,合理種植優選樹種,既實現景觀綠化效果,也增強了林業固碳效果。

  根據評估,濟青中線濟濰段運營期內年均碳排放量約3.1萬噸、年均碳減排量約6.1萬噸,每年均可實現零碳運營;預計運營期25年內總碳排放量約78萬噸、總碳減排量約152萬噸,實現總體可持續零碳運營。

  智慧高速的新高度

  “吸收之前智慧高速建設的優秀經驗,不斷強化創新,更加突出提升用戶出行體驗,打造智慧高速的‘山東示範’,讓智慧高速更好服務公眾的美好出行。”山東高速集團工程管理部副部長張偉説。

  智慧隧道,正是這一理念的集中體現。濟青中線在全線隧道進出口設置減光棚洞、鏤空混凝土明洞,消除了進出隧道的“黑白洞效應”。將隧道兩側側壁各拓寬25厘米,降低隧道側壁給車輛帶來的壓迫感。在隧道內設置雷視融合基站,實時精準感知隧道內交通事件,對車輛停止、逆行等異常事件自動預警。在胡山隧道,還首次應用了光柵陣列傳感、智能消防炮等新型設備,實現了精準感知定位、火災自動撲救等功能,確保隧道行車安全。在一系列科技手段的支撐下,隧道行車舒適度、安全性大幅提升,濟青中線也成為全國首條隧道不降速通行的高速公路。

  不僅僅是隧道,按照全路段感知、全過程管控、全天候通行的定位,濟青中線濟濰段在服務區、收費站、橋梁、道路等場景都着力提升智慧體驗。

  建設智慧雲收費站,採用三次交易認證,縮短ETC交易時間,同時,取消ETC車道的收費亭,收費車道寬度增加35厘米,更便於車輛通行,有效提升了車輛通行效率。

  打造“開放經濟帶”國際主題特色服務區,讓服務區有味道、有體驗、有文化、有記憶。實施服務區智慧化升級,為公眾提供車位級導航、智慧充電樁、ETC加油、洗車無感支付等服務,提升公眾出行品質。此外,還實現了對危化品車輛的精準識別、全程監控,如果有不規範停車或超時停車,及時向管理人員預警,消除安全隱患。

  完善車路協同系統,在特大橋、水庫、河流等重點位置,設置氣象檢測器、能見度檢測器、橋面結冰檢測器,實現特殊氣象精準檢測、實時預警。設置智能行車誘導系統、雨夜反光標線等,助力車輛在低能見度、夜間環境下的安全行駛。設置自動融冰除雪系統,改善冬季冰雪條件下重點路段行車條件。在分合流區域部署毫米波雷達、高清網絡監控攝像機等設施,通過信息發布屏、手機APP等,為過往車輛提供側方來車等實時路況,確保行車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濟青中線濟濰段的各項智慧化建設,並非是未經實踐檢驗的“紙上談兵”。在各項設備、技術得到實際應用前,測試人員都在山東高速智能網聯測試基地實施了1:1的真實場景還原和測試。

  以隧道為例,減光棚洞、鴻蒙控制器、全息感知系統等技術和設計方案都在測試基地進行了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試驗驗證。“即便是側壁拓寬的尺寸,也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通過對不同大車司機開展駕駛倣真模擬試驗,把隧道兩側寬度從拓寬10厘米到60厘米,檢測他們經過隧道時心理指標數據的變化,最後兼顧技術可行、經濟節約的原則,確定每側25厘米的拓寬距離。”濟青中線濟濰段項目辦主任謝國木説。

  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

  “毫米波雷達+視頻”的雷視融合系統,是智慧高速建設中普遍採用的路側感知系統,如同人的“眼睛”,可以高精度、遠距離感知路面交通事件。濟青中線是全國首個應用了雷視融合方案的高速公路,實現了單桿雷視擬合、跨桿雷達擬合,對關鍵事件的感知準確率提高到了97%以上。“簡單地説,把雷達和視頻從過去的同向感知,轉變為桿與桿之間的對向感知。這樣一個桿上只需要布設1個雷達、2個攝像機,比過去減少了一半的設備數量。同時桿與桿的距離也從京&&段智慧高速的200米增加到不小於400米。”濟青中線濟濰段項目辦副主任李懷劍介紹,“整套設備降低了40%左右的設備數量,建設成本更低了,但效果卻更優了。”

  在濟青中線胡山隧道內,智能巡檢機器人往來穿梭,可以在不中斷交通的前提下,24小時獲取隧道結構、運營狀況等數據,實時監測、自動識別病害。在章丘南收費站建成的數字孿生收費站,實現了實體收費站在數字空間的同步呈現,為管理決策提供了更精準全面的數據支撐。而這些技術也已同步在京滬、京&等高速公路上得到推廣應用。

  對於新建、改擴建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山東高速集團將繼續推廣濟青中線濟濰段零碳高速建設理念和建設經驗,探索推行“高速公路+光伏”一體化建設模式,從項目規劃階段即開始着手,力爭做到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産。

  在濟青中線開放經濟帶特色服務區實踐基礎上,山東高速進一步提出,根據高速公路主要地域特點,打造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特色經濟帶”。現在,京&高速“文化之路”、長深高速“工業之路”等“特色經濟帶”正穩步推進,沿線服務區成為宣傳山東的全新窗口和特色&&。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