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日照海濱,天高雲淡,碧波蕩漾。記者從日照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上半年日照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100%,15個監測點位均達到一類水質標準,是山東全省唯一實現一類水質全部達標的城市。
“我們搶抓美麗海灣創建機遇,堅持創新機制、全程治污、高效修復集中發力,實現協同護灣、聯動凈灣、生態活灣一體化治理。”日照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宋君説。
據了解,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快速崛起,生活污水直排、垃圾污染、沿河畜禽養殖污染以及污水管網不配套、雨污不分流等問題日益突出,入海河流污染治理的難度加大。
近年來,日照市創新建立源頭治理、綠色發展、生態修復三大機制,實現海洋生態全流域、全過程、系統化治理。強化組織協同,縱橫兩向壓實責任。縱向建立“市級灣長—區縣級灣長—街道級灣長—村級灣長”組織體系,厘清“市—區縣—街道—村居”權責利關係,逐級壓實海灣管護責任;橫向設立灣長制辦公室,統一協調成員單位涉灣工作,實現聯防聯控、協同治理。
堅持海灣環衛市場化運作,建立沙灘及海上環衛工作機制,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淺海、灘塗和陸域垃圾清理等工作;對沿海濕地及岸線基礎設施,由屬地及主管部門管護,各級灣長定期開展巡灣。建設灣長制綜合信息管理&&、海洋防災減災海岸帶視頻監控等系統,形成高低搭配、海陸聯動智慧監管體系,推動生態保護和海洋發展等部門單位信息共享、聯合處置。
日照市打破“就灣治灣”的傳統思維,在污水收集處理實現“源頭控制”,將海灣保護向來水源頭延伸。創新實施“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口單位”溯源法,逐口逐戶建立整治“戶籍”檔案,對所有入海排污口實現動態化、清單化管理,形成排查、整改、銷號“三本賬”,確保閉環整治。
“十四五”以來,日照市共完成主城區55公里市政雨污合流管網和141個建築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實現建成區及部分農村污水應收盡收。投資5.5億元建設沿海污水處理廠,新建污水管網60余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8萬噸。同步實施河道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完成24公里的河道疏浚建設和49萬平方米的河道清淤,構建了沿河生態帶。投資2億元在重要幹流、支流、重要點源排放口處,建成632.5畝的沿河人工濕地6處,生態河道160畝,上游來水日處理規模達10.7萬噸。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1573個入海排污口全部提前完成整治銷號。
高效修復,生態活灣。日照市建立完善的沿海濕地保護管理長效機制,將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採取恢復植被、退養還灘等措施,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效益。投資7630萬元,完成兩城河口濕地1730米的生態護岸建設,每年吸引包括中華鳳頭燕鷗(極危物種)在內的50余種鳥類在此越冬、繁衍。投資12億元實施重點海灣和入海河口海岸帶整治修復工程,解決岸線破損被侵佔、生態空間不足等問題。在全國率先實施海龍灣“退港還海”生態修復工程,恢復砂質岸線1882米,修復沙灘面積46萬平方米。做強“陽光海岸·活力日照”品牌,將休閒旅游需求與海洋生態保護緊密結合,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態親海空間10余處。(吳寶書 栗晟皓 王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