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調查 | 山東東平:一條鯉魚的産業價值-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9/25 09:06:31
來源:大眾日報

蹲點調查 | 山東東平:一條鯉魚的産業價值

字體:

  “每一條都有五六斤,今年收成格外好”“東平湖鯉魚與一般的鯉魚相比,肉質鮮嫩,一斤能賣六塊錢,供不應求”……9月17日上午9時,東平湖南岸的大安山碼頭,凌晨下湖的漁船滿載而歸,漁民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在水産收購點,一筐筐鯉魚裝入大車,銷往全國各地。

  東平湖鯉魚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以産於東平湖而得名。此魚原産於黃河,東平湖與黃河相連,水汛時黃河鯉魚進入湖內。湖內水質肥沃,適宜魚類繁育生長,故黃河鯉魚在湖內定居。隨着東平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鯉魚在這裡發展為一條涵蓋種業、養殖、精深加工、銷售、旅游等多領域的現代化漁業産業全鏈條。

  “生態養殖,每年能賣150多萬斤鯉魚”

  竟説田家風味美,稻花落後鯉魚肥。東平湖上,金鯉泛波、蘆葦吐綠,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漁業資源。

  “我們生産東平湖黃河鯉魚良種魚苗4億尾,推出的鮮活包裝的東平湖鯉魚受到濟南、泰安及周邊縣市區歡迎,並且遠銷北京、天津、鄭州等地。”在東平縣州城街道,山東泰安大喜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廣月,正在查看魚苗長勢。

  張廣月是全縣第一個通過網箱、網圍等方式養殖東平湖鯉魚的。後來,為了保護東平湖,東平縣決定將湖內所有養殖網箱、網圍全部取締。“我毫不遲疑,第一個撤出來。現如今,通過生態養殖的方式,每年能賣150余萬斤鯉魚。”

  市場緣何對東平湖黃河鯉魚青睞有加?裏面有不少講究。“我們吃鯉魚的傳統由來已久,鯉魚待客、鯉魚謝媒、‘金榜題名’就像鯉魚躍過龍門……遇到人生喜事,鯉魚幾乎都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張廣月説。

  東平縣水産業發展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張玲介紹,東平縣大力發展30萬畝生態漁業區,根據《東平縣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將利用兩到三年時間建成30萬畝生態漁業區,打造黃河鯉精養片區等五大園區,發展優質綠色的漁業産業,走發展和保護雙贏的路子。

  “只要手機在手,隨時能查看坑塘的水質變化”

  “只要手機在手,隨時能查看坑塘的水質變化,如果發現病蟲害,手機會自動報警。”新湖鎮前泊村養殖大戶戚甫泉對智能化養殖連連稱讚,“這在以前是想也沒想過的事。”

  一端是養殖戶的手機App,另一端是新湖鎮智慧漁業大數據&&。在這個大數據&&上,養殖示範區的水質監測、實時監控、溯源記錄、喂養記錄等全部納入系統監測管理,並可通過大數據系統調節操控。新湖鎮黨委副書記李洪武説,新湖鎮為銷售的魚蝦設置了獨立的二維碼,從投苗、喂養到出倉再到市場,實現了一物一碼全程溯源。

  科技實力是産業發展的關鍵,也是吃透“一條魚”的關鍵。“我們應用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流水槽+’尾水處理模式,引進美國奧本大學設計的‘跑道式’養魚技術、南美白對蝦與淡水魚苗套養技術,建成全市唯一的現代漁業物聯網綜合&&。”在州城街道汶河灣漁業養殖基地,老闆顧春雷興致勃勃地説。

  州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李海運介紹,以東平汶河灣漁業有限公司為依託,州城街道建設生態漁業深加工項目和溫室魚苗繁育生産項目,發展600畝藕蝦混養項目、600畝漁菜共生項目,推進“50MW漁光互補”,構建“水上發電、水下養魚、岸邊垂釣和採摘”的新業態。

  “推進漁旅互融,擦亮漁鄉底色”

  湖上的美景,帶來岸上的幸福。“憑藉豐富的漁業資源和沿湖風光,發揮傳統漁鎮優勢,通過打造新街區、活化古村落、豐富新業態推進漁旅互融,擦亮漁鄉底色,建設‘運河古鎮·風情漁街’。”東平縣商老莊鄉黨委書記吳衍濤介紹。

  東平縣商老莊鄉投資450萬元,對22家商鋪、38間門頭外立面改造升級,完成人行道景觀、沿街亮化等工作;挖掘古鎮歷史文化資源,建設運河文化館,保護歷史記憶,實現“活態傳承”;建設用地面積50畝、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水上樂園,重點建設垂釣休閒中心、水上樂園、燒烤美食城,打造“舌尖上的旅游”IP。

  同樣一條漁船,漁家姑娘解慶麗把它劃進了網絡直播間。“大家看,這是我老公剛捕的東平湖大鯉魚,足足有8斤重,味道鮮美。”一條漁船、一對夫婦、一部手機,解慶麗的直播又開始了。她的網店每天出單200多箱魚和其他湖産品,每月營業額達10萬元。

  數據顯示,今年1-8月,東平縣漁業産量4.31萬噸,實現總産值13.1億元,水産品年加工生産能力過百萬元的企業已達50余家,漁家樂、休閒垂釣園發展至70余家。“我們將立足東平獨特的資源稟賦,打造百億優勢産業,實現富民強村的目標。”東平縣委書記馬煥軍説。(王洪濤 曹儒峰 李娜 井鳳 姜政)(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