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費縣:當鄉村大集遇見網絡直播-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9/25 10:22:34
來源:齊魯晚報

山東費縣:當鄉村大集遇見網絡直播

字體:

  網友們從各地趕來,紛紛將鏡頭對準大集上的煙火氣。

  古人通過觀測天象,把每個節氣分為三個“候”。每“候”五天,成為節氣的最小單位。農耕文明發展階段,人們依照這個最小單位約定俗成了大集間隔。五天一次的大集,至今還在廣闊的沂蒙大地生生不息。

  尤其是山東費縣鄉村大集,在網絡&&頻頻亮相。大大小小的屏幕前,網友樂於通過鏡頭感受大集上的煙火氣。就像兩個平行世界,鏡頭裏的鄉村大集,用煙火氣撫慰着網友們的心;鏡頭對面,趕大集的攤主奔波在生活路上。在某個特定的時刻,這兩個平行世界會觸碰交織,彼此影響過後,又各自向前。

  早起的攤主與排隊的顧客

  9月16日,剛過凌晨三點,四週靜寂,天空還綴着繁星,費縣薛莊大集上已經亮起了第一盞燈。這盞燈,屬於54歲的炒菜攤主戚興軍。

  五天趕三個集,其中逢二逢七的薛莊大集,戚興軍和妻子起得最早。備菜、抽水、洗菜、切肉、擺桌,忙碌的生活從凌晨兩點多就開始了。多年的出攤生活令夫妻倆配合默契,彼此無須多言,有條不紊地各自準備着。

  在戚興軍眼裏,這是最平常不過的生活,卻沒承想有朝一日會火遍網絡。一個多月前,戚興軍的身影開始頻繁出現在主播們的鏡頭中。人們驚嘆於“素菜2元、葷菜5元”的低廉價格。名頭越來越響,攤位前也擠進了來自天南海北的博主,以及慕名前來的普通食客。

  不到7點,當其他攤主正在趕來的路上或還在手忙腳亂地收拾時,戚興軍的爐灶早已燒得通紅。刺啦一聲,油花飛濺又落回鍋底,青菜下鍋翻炒,香味隨騰起的火焰飄散開來,勾人味蕾。對準戚興軍的鏡頭漸漸多了起來,但他無暇顧及。

  人們的目光似乎都聚焦在大集的餐飲攤位。但離開這片熱鬧地,雖少了些許嘈雜與油煙,但熱鬧依舊不減。

  在薛莊集上專門理髮的王雲,剛剛撐起遮陽棚,還沒等拿出傢伙什,臨攤賣鞋的老闆便趕來開了第一筆單。“剪得又好又快,3塊錢剪頭髮相當於不要錢。”雖然時常聽到這樣的誇獎,王雲還是有些不好意思。

  “從早幹到晚,理一個平均三四分鐘,一天下來能理一百來號人。”王雲手指在電推、剪刀、梳子間穿梭的工夫,隔壁賣草帽的爺孫倆也趕着來排隊。

  像是一口醞釀沸騰的大火鍋,空氣裏漸漸冒出騰騰熱氣和誘人的味道,大集一天的熱鬧才剛剛開始。

  遠道的食客與實惠的物價

  臨近十點,太陽爬上了高坡,俯瞰着身下人潮擁擠的狹窄土路。初秋的太陽已少了幾分毒辣,但大集上的灶火不斷炒熱溫度,而會聚於此的人們早就汗流浹背。

  王修銘趕到大集時,一股股熱浪奔涌着撲面而來。這位從濱州而來的游客,剛下車就體驗到了濃烈煙火氣息。王修銘此行是為了尋找戚興軍。自打在短視頻上關注後,他便想前來一探究竟。在攤位上等了十多分鐘後,王修銘吃上了念想中的味道,不由得感嘆一句“不虛此行”。

  來到現場後,四處瀰漫的煙火氣徹底包裹住王修銘。“大集上的接地氣”,只有置身其中時,他才明白曾經承載鄉土記憶的鄉村大集為何能頻頻出現在鏡頭中。

  各大社交&&上,趕大集正在成為流量“洼地”。搜索關鍵詞“山東大集”,抖音相關詞條播放量超過28億次,“山東年貨大集為什麼這麼火?”“山東大集100塊錢實現海鮮自由”等話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收穫超百萬閱讀量,小紅書&&上也滿是大集攻略和探店視頻。

  在山東臨沂,大集的火熱始終繞不開費縣。目前,在快手、抖音上,“費縣大集”話題播放量均已突破千萬。

  費縣大集火了以後,一位費縣當地主播幾乎每日都會驅車三十多公里,舉着手機穿梭於各個大集。“其他地方的很多集市只有半天,但在費縣,大點的集市基本上是全天的。”該主播還提到,有很多外地主播在附近租了房子,長年駐紮,哪有流量就往那兒跑。

  為何費縣大集能成為流量製造機,當地人也説不明白,只知道已經被鏡頭圍觀了三四年。對他們而言,大集過去是一處固定周期的交易市場,來往之間滿足各自生活需求,延續着老傳統。如今,大集已成為當地人的情感寄託處,並在此處感知外界。

  在鏡頭中,這些極富風土人情與煙火氣的傳統交易方式被賦予全新表達。外界驚嘆鄉村集市上一眼望不到頭的商品和性價比極高的價格,也折服於山東人的厚道與淳樸。

  想在大集上買點貴的東西,是一件難事。大集上花1元就能買到雪糕杯,2元能吃到一盤土豆絲或綠豆芽,3元就能剪一次頭髮。就算吃得多,點兩碗小餛飩和十個煎包也不過花費17元。

  “趕集不就是為了實惠嗎?”26歲的胡粱,是大集上鮮有的當地年輕顧客,他早已習慣了網購,眼下正是秋收時節,回家幫父母收花生期間,父母逼着他到大集上採購所需。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鄉村大集似乎另有一套法則,保留着其原始生命力。

  不願出名的主角與漸顯的改變

  在當地老一輩人的記憶中,趕集自打兒時起就已存在。十幾年來,這樣的老傳統並未有過明顯改變。發達的網絡,卻讓大集有了看得見的變化。

  曾經頻頻出現在各短視頻&&中的戚興軍,不想被突如其來的關注改變。“我只想好好炒菜謀生。”戚興軍頻頻上鏡初期,兒女們就擔心他迷失在熱捧中,兒子甚至放下手頭工作回家&&照料攤位。

  現今,還會有博主有意無意地把鏡頭對準戚興軍。若是不忙的時候,他總會心平氣和地勸對方去別處拍。

  下午臨天黑前,會有老顧客來集上喝酒拉呱,那是戚興軍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從凌晨就開始忙碌的他,終於有了時間坐下來歇一歇。

  戚興軍攤子南側,是一對做烤排的老夫妻。不到凌晨5點,夫妻倆一人騎着一輛三輪車,馱上烤爐、麵粉,踏着塵土匆匆而至。在戚興軍繞後為兩人接電的工夫,夫妻倆頭戴照明燈,合力抬下了沉重的烤爐。

  彼此招呼過後,攤位又重歸寧靜。越來越多的攤主從四面八方趕來,迎着夜色,他們希望用時間賺回成本。

  網絡的關注,讓更多外地顧客涌入大集。讓原本只有當地人光顧的各種攤位有了新面孔。

  在臨沂莒南做烤乳豬生意的小夥,正是看中了費縣各個大集受到關注,特意趕來做宣傳。他在桌上放了一隻顏色上乘、恰到火候的烤乳豬,很快攤位前就有人舉着手機拍攝。

  做理髮生意的王雲也嘗到了流量甜頭。他與哥哥王鴻是一對雙胞胎,擁有極其相似的外貌,兩人又穿着同款衣服,肉眼經常難以分辨。這對雙胞胎也成了關注對象,兄弟倆並不排斥被各種鏡頭圍觀。

  “來了理不理髮無所謂,多上我們集上看看,人越多越熱鬧。”王鴻説,這裡的大集百年前就有,網絡已經滲透到生活各個領域,大集也不例外,能帶來更多顧客是好事。

  夜幕降臨時,忙了一天的大集即將結束狂歡,流量還將以短視頻的形式在各個&&上醞釀。趕大集的攤主們盤算着一天收入,主播們思索着拍攝哪個攤位會有更多關注……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