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佛慧山生態廊橋是“山東省第一綠色生態橋”,也是景觀之橋、民生之橋、動物遷徙之橋、智慧之橋、和諧之橋。
貫通兩片區綠道
改善人居環境
為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濟南市“山、泉、湖、河、城”深度融合,同時構建“多層級、多類型、多節點、網絡化”城市綠道系統,濟南市提速提質提效,2021年謀劃實施大千佛山風景區綠道聯通項目建設,結合場址現狀,科學利用,因形就勢,打造98公里綠道系統,實現了大千佛山各景區綠道貫通;2022年,以奧體文博片區山體為軸線的“U”形游覽觀光綠道網格系統全部串聯,總長度達74.7公里。
千佛山風景區綠道與奧體文博片區綠道之間受二環東路的阻隔,缺乏無縫連通方式,之前人車混行的方式既不安全又影響交通,因此需要一座連通橋來實現兩山之間綠道的無縫連接,給人舒暢安全的游覽體驗,也給兩山的小動物們提供一處遷徙通行的通道。2023年8月竣工的佛慧山生態廊橋,貫通大千佛山—奧體文博片區兩大綠道系統,兩大綠道互連互通,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加便利、舒適的休閒健身環境。
佛慧山生態廊橋秉承尊重自然、維持生態、低碳環保、便民利民、人文與科技相結合的設計理念,綜合其功能、造型、材質、生態、審美等要素,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好的生態景觀有機連接貫通,對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起到重要作用。
“隱於自然”
空中走廊無障礙貫通
生態之橋。從生態學角度考慮,佛慧山生態廊橋作為綠色廊道,成為&&佛慧山和老虎山兩大山體的生態因子,從而實現山體之間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及完整性,橋體滿足小型喬木類、灌木、草花等植物群落生長,植被覆蓋率達92%,橋面採用清水混凝土裝飾技術,減少過度裝飾,做到低碳、低維護,也起到生態環保的效果。
景觀之橋。佛慧山生態廊橋設計遵從“隱於自然”理念,風格樸素自然,簡約大氣。外立面採用清水混凝土裝飾技術,曲線柔和,體型勻稱,減少過度裝飾;橋梁總長70米、跨度27米、橋寬21米,橋下凈空9米,橋面覆土深度最大1.5米,橋面植被選擇鄉土、抗逆、食源、淺根植物,以“亞喬木+灌木叢+地被”形成多種近自然群落,整個橋體綠樹蔥茵、花團錦簇,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景觀之橋。
民生之橋。佛慧山生態廊橋貫通大千佛山片區與文博片區兩大綠道系統,實現空中走廊式無障礙化貫通,滿足市民騎行、步行等漫步通行需求。同時,結合周邊公園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增加便民服務設施,包括驛站、停車場、智能標識等,橋面還設置了林蔭步道、植物花卉、智慧路燈。
為小動物謀福利
智慧科技設施加持
動物遷徙之橋。佛慧山生態廊橋在設計、施工過程中,綜合考慮植物傳播及動物遷徙。為保證小動物對連接橋的熟悉及認可,採取以下技術措施:一是橋頭預留下沉綠地,形成季節性小水面,成為小動物的飲用水源,吸引動物上橋;二是種植漿果、蜜源、蟲媒類植物招引小動物,作為其食源;三是利用廢棄的木條、竹竿、磚頭、瓦片、樹皮、樹枝、雜草等人為搭建“動物旅館”,為昆蟲提供躲避自然災害、越冬、繁育、棲息的場所,吸引螞蟻、瓢蟲、蜘蛛、甲蟲等小昆蟲,發揮它們在食物鏈中的作用;四是綠化帶間散置自然石,作為動物交流駐足地。以上動物福利使得該橋成為小動物遷徙的綠色廊道。
智慧之橋。佛慧山生態廊橋為展示生態、科普等元素,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增加了一些科技設施,例如為加強該區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研究,設置野外高清紅外相機進行動態科研監測,進一步監測和調查該區域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活動規律;採用智能噴灌(0—3m)和埋地取水閥相結合的灌溉方式,設定噴灌程序,實現自動控制等。
和諧之橋。佛慧山生態廊橋位於佛慧山和老虎山山體之間,兩側層巒疊嶂,周邊景觀環境深幽,連接橋與佛慧山的橛子山主峰、老虎山主峰共軸,三者形成一條視覺舒朗的景觀軸線。橋面至二環東路高度約為11米,視覺通達,兩側欄杆均設置一處視效最佳的游客觀賞點,可遠觀二環東路兩側城市風貌。11米的控高,與兩側山體斜面護坡形成比例適宜的城市設計空間,從二環東路看過去與兩側山體和諧融為一體,形成環境友好型橋梁設計,感受到人、橋、山體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