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糟心事無人傾訴,只需幾元錢,就可以線上找“專屬樹洞”“聊天搭子”。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注意到,在部分交易&&和社交軟體,存在一類有償的情緒“樹洞”業務。快節奏的生活、與日俱增的壓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宣泄對象,從最初的情感電台到如今的線上“樹洞”,情緒消費逐漸進入人們視野。
“樹洞”服務
成年輕人賺錢新門路
“樹洞”,顧名思義,由顧客支付一定的費用,購買“樹洞”服務方的時間與情緒支持,在購買的時間內,顧客可以對“樹洞”店主進行情緒傾訴或建議徵求,依據服務時長、發送語音或文字等情況不同,價格也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我知道這個可能不賺多少錢,但我家庭情況不是特別好,就想賺一點是一點,通過這種方式看到不一樣的人,還可能幫助到他們,也挺好。”“樹洞”店主小魚(昵稱)告訴記者。還是高三學生的小魚有一個當記者的夢,通過線上“樹洞”,讓他有一定收入的同時,也接觸到各行各業不同的人。
另一家“樹洞”店主鐵錘(昵稱)有自己的正式工作,她做“樹洞”的目的是想在閒暇時間掙點外快,還能通過與他人溝通慰藉自己上班煩躁的心:“朋友推薦的,正好我有空余時間,就去試試。定價的時候,也參考了別人的定價。價格不一,有幾十元的,有8.88元圖個好彩頭的,我一開始想著8.88元,寓意‘發發發’,後來覺得大家生活都不容易,便宜一點吧,就改成6.66元,也是希望六六大順,所有人都能順利。”
同樣是機緣巧合之下做起“樹洞”生意的還有店主千葉(昵稱),在經營付費“樹洞”的同時,她還有自己的情緒公眾號。“我經常上網,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一些&&有情感分析的項目,我就也開始做。因為我本身也有過比較陰暗的時光,是靠自愈的,所以想去幫助別人。我在QQ上做的時候接觸了很多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比如中學生,和他們分享我的故事,開導他們,感覺很好,後來發展到別的&&。”通過“樹洞”這種形式,千葉認為自己得到不少精神上的滿足。
記者了解到,多數“樹洞”商品的店主是學生或有正式工作的年輕人兼職,而他們從事“樹洞”行業的原因也大不相同,有的想掙點零花錢,有的對心理諮詢行業感興趣,有的是心理學、社會學學生或社會工作者,想通過這種方式鍛煉自己,還有的自己曾有心理問題,恢復後想幫助別人……這些來自不同地區、出於不同目的的人,通過網絡匯集於各種&&,構成了情緒“樹洞”的商家主體。
幫忙表白、監督學習……
服務內容五花八門
店主鐵錘向記者分享了情緒“樹洞”的服務流程:“(付費之後)對方向我傾訴一些平日生活中可能不知道向誰説或者不方便説的事,我給他們建議和一些開導。會提前説明要求,比如不能聊色情內容。”在購買的時間內,“樹洞”的主人對顧客起到了陪伴與傾聽的作用,通過交流讓顧客得到情緒上的宣泄解壓,這期間,“樹洞”的主人也可以遵循客人意願為其提供建議與參考。至於部分來自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性更強的“樹洞”店主,則通過傾聽輔以半結構式訪談等方式進行精神分析,繼而予以陪伴和建議。記者詢問部分店主,在他們看來,這種交換與購買商品相似,不過,作為實物的商品變為時間與情緒。
出主意買衣服、幫忙找資料、幫忙表白、監督背單詞……在做“樹洞”的同時,一些“樹洞”店主也接到不少新奇活兒。做“樹洞”已有幾年時間的千葉向記者分享她的經歷:“我接觸到最小的顧客是中學生,年齡最大的是一位40歲左右的單親媽媽。”
千葉的顧客談及的話題,多數是青年人關於學業的吐槽,也有關於感情和家庭的。“遇到過一位顧客,是在校學生,她要考研,但家裏不同意,認為她為了考試不去上班,所以也沒給她經濟幫助,這也成為她考研的阻力之一,來自經濟和情感上的壓力讓她很傷心。”千葉向記者描述,這位顧客是凌晨&&自己的,稱其因焦慮已經失眠很久了,父母常拿親戚家孩子的成績與她對比。在千葉看來,這位顧客的狀態有點糟糕,身邊缺乏理解她的人,她所需要的除了物質層面的支持更多是精神上的鼓勵。“當時我告訴她在不違背法律、道德的情況下要進行適當的反駁,並且告訴她,她很優秀。”
在記者與幾位“樹洞”店主的交流中,幾位店主多次向記者表達,要為客人保密不能多講,但他們也向記者表露出無奈,在面對真正遇到苦難的人時,自己能做的僅僅是言語上的幫助與傾聽。
“遇到一些人間疾苦,我也會詞窮,也會難過,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算是目前來説最大的困難了。”店主鐵錘無奈地&&。
不僅要傾聽有質量
還要守得住底線
當問及做“樹洞”會不會被負面情緒左右時,不少店主向記者&&,遇到有負面情緒的顧客,自己難免多少會受影響,但對方在現實中不能去宣泄,這就是“樹洞”存在的意義,“樹洞”就好比垃圾桶,承載的就是情緒垃圾。
千葉談到,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傘。她不知道自己的“樹洞”一定要做成什麼樣子,只是希望能一直做好傾聽者這個角色,讓“樹洞”可以為更多的人解決煩惱。
在槿裏心理首席諮詢師、二級心理諮詢師徐力看來,在個體情緒低落的情況下,向外界傾訴,或發出求助信息並獲得外界支持性的反饋時,對個體的安全感有積極意義,即便這種支持對現實狀況並沒有實際的改善。當然,像“樹洞”服務這類“野生職業”,不僅要傾聽有質量,還要守得住底線。
作為數字時代的産物,情緒“樹洞”店舖在一定層面起到疏導心緒的作用,支付一定費用,買賣雙方都獲得了各自的價值。但在另一方面,缺乏監管、有償“樹洞”准入門檻低、非協議保證等現狀,導致一些店舖出現服務敷衍、洩露隱私等問題。同時,部分人群對線上有償“樹洞”的動機與效果也産生了種種質疑。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女性“樹洞”店主常會遇到騷擾。對這種情況,除在鏈結中註明不聊色情內容、在溝通時發現色情端倪隨時拉黑外,“樹洞”店主們也僅能依靠&&規範進行舉報、制約。
“&&管理嚴,有情感分析就會被&&舉報,説涉嫌色情,但我們本身是為了給他人提供情緒價值。”在另一方面,&&本身的機制,也讓“樹洞”店主們向記者連連吐槽,來自交易&&的敏感詞觸發機制與“樹洞”本身的交易屬性和交流內容之間的矛盾,成為“樹洞”店主們的煩惱。
泰和泰(濟南)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嶸林律師認為,單純的情感分析是一種正常的服務,和情感諮詢以及早期網上叫早或者語音聊天服務差不多,但是如果聊天內容涉及色情信息或者具有明顯曖昧內容,則涉及違法。管理規制上,張嶸林還談到,部分情緒樹洞也涉及個人隱私的不法獲取問題,&&要加強信息審核,對用戶舉報線索認真核實核查,一旦發現低俗違法有害信息必須立即屏蔽,確保源頭管控,而行政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