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委高度重視民主政治建設,將市政協創建的“商量”&&納入總體工作布局。在“商量”&&上,政協委員、職能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與群眾代表在基層一線深度調研;大家圍桌而坐,説問題、談看法、想對策;動動手指,在手機上進行“碼上商量”……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民主形式,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實踐。
從“商量”的一方圓桌裏,我們能見到民主形式的豐富、民主渠道的拓寬、民主內涵的加深,更能看到一顆顆熾熱的民心。
在濟南,有這樣一張“圓桌”:百姓與市縣領導幹部、政協委員、職能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圍桌而坐,一起説問題、談看法、找對策,一起商量找到解決之道,在來言去語間凝聚共識。
“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這就是濟南市政協於2017年創新建設的制度化協商&&——“商量”。
在下沉基層中發現問題,在各抒己見中充分表達,在部門聯動中促成解決,在群眾參與中形成共識,“商量”的實踐,既落實了政協“專門協商機構”的性質定位,又為其更高效地助力社會治理貢獻了有益探索。
坐著馬扎解“疙瘩”
下沉到一線,對接基層治理
7月底,颱風“杜蘇芮”一路北上,濟南城普降大雨。城東的章丘區寧家埠街道轄區的涵洞地勢低窪,以前一遇大雨就會積水,造成阻塞。而這次,卻是人行無礙,車行通暢。
“暢通是‘商量’出來的。”寧家埠街道張碼聯村村民史承泉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圍繞涵洞積水問題,寧家埠街道邀請政協委員、相關村支部書記、區建委幹部、學校教師等多方代表,開展橋下通道排水“商量”座談會。史承泉也在其中。
“落實快,效果好。”史承泉清楚記得,“商量”專題活動結束後沒幾天,涵洞的整修施工就開始了,橋下通道重修抬高,橋下通道輔路進行調直,鋪設排水管溝,解決了困擾村民雨天出行的老大難。
積水影響出行這樣難解的“線疙瘩”,不少村莊、社區都揣着,居民群眾也深受其苦。為什麼這麼難解?歸根結底就是一點:“線疙瘩”找不到好解法。
而“商量”為解開“線疙瘩”提供了協商交流的&&。
堅持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群眾在哪,“商量”就在哪。每次“商量”活動,濟南市政協都會根據議題需要,組成專題調研團隊,直奔基層,進社區、進村莊、進企業、進校園,在親眼看、親口問、親身體驗中發現問題,坐著馬扎、&階商量問題。“商量”的觸角不斷向基層延伸,全市12個區縣政協全部創建“商量在區縣”&&,部分街道村居也開設了“商量”工作室,成為居民提報問題、商議問題的固定場所。
一個人解不開“線疙瘩”?那就找一群人來一起解。“商量”&&上,群眾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與職能部門面對面交流,共同商議問題解決之策。為了不讓“商量”出的好辦法落了空,市委、市政府、市政協三家辦公廳聯合印發政協政治協商成果督辦落實辦法,對協商成果的運用和反饋進行常態化、制度化的規定。
下沉到一線,直接對接基層助力矛盾化解,“商量”模式的建立,讓參與社會治理的基層幹部嘗到了甜頭。
濟南市歷下區綠景嘉園小區一座老樓加裝電梯,因為居民意見不統一,拖了一年多開不了工。雖説政策規定2/3以上業主同意就可以幹,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有一戶業主持續反對,工程就可能“卡殼”。
建築新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協委員聯絡室主任張加亮借助街道成立的“商量工作室”,請來了從事法律、建築施工等相關領域的政協委員,陪着居民代表一塊看現場,普及法理,商量方案。經多輪商量,最終整樓的居民達成了一致意見,樓上居民對一樓居民進行補償,電梯加裝施工。
簽訂協議現場,捧着印滿鮮紅指印的協議書,張加亮跟社區幹部不約而同地説:“再遇到類似情況,就按‘商量’模式來處理。”
扎根基層接地氣,是“商量”的一個側面,另一個側面則是接天線——圍繞中心工作開展“商量”,問計於民。
這些年來,濟南高度重視古城的保護髮展,加強資源挖掘和産業培育。今年3月起,濟南市政協圍繞古城保護提升開展專題“商量”,問計於青年。圍繞泉城特色風貌打造、歷史文脈與特色産業共融、創新讓古城煥發生機等方面,年輕人各抒己見:古城院落對外開放,古城色彩搭配需要統一,美術專業學生在古城展出作品……參加過多次古城文旅相關政策諮詢活動的濟南市政協委員、山東國信國際旅行社董事長張曉國也不由得點讚:年輕人的看法讓人耳目一新。
“有事您説話,難事來商量”。在“萊商量”萊蕪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站,一場關於醫療機構執業衞生許可事項辦理的協商活動正在進行。萊蕪區某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欲更換經營主體,新辦許可證後要正常運營3個月才可申請醫保定點刷卡,這3個月的“空檔期”會對轄區內居民醫療衞生服務造成影響。區行政審批服務局、醫保局、衛健局在“商量”&&與相關單位多次協商,在依法依規前提下,將許可證的登出與新辦業務同步受理、壓茬進行,將空檔期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商量’是一個協商民主的&&,在這個&&上,各方不是‘和’政協協商,是‘在’政協協商。”濟南市政協主席雷傑説,為大局服務、為群眾服務是開展“商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商量”更好地把黨政決策宣傳下去,把群眾訴求反映上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營造和諧穩定氛圍,努力把人民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尋找各方最大公約數
共商圓桌上,有效凝聚共識
“商量”的目的,不只在於促成問題的解決。
這個夏天,濟南不少小區豎起了高高的施工圍擋。圍擋內,全市年內開工的民生保障項目——濟南市中心城區雨污合流管網改造和城市內澇治理PPP項目緊鑼密鼓推進。圍擋外,有一些怨言:接送孩子,行車不便;噪音大,休息不好;影響坐公交車出行……
雨污分流是完善城市基礎建設、解決城市防洪內澇的治本之策,利在千秋,但當下施工給市民正常生活出行造成不便,也是不爭的事實。
為向市民解釋介紹工程,爭取廣泛支持,同時掌握市民的呼聲需求,濟南市政協6月組織“實施雨污分流 助推建設美麗幸福河湖”的專題“商量”。
當前一些地方,民生投入越來越多,基層幹部越來越忙,群眾認同感卻沒有越來越強。而“商量”&&的價值正在於此——不僅推動各類問題的化解,更能凝聚共識,尋找各方的最大公約數。
“商量”現場,有市民提出施工周期長的問題。“這次施工,牽扯到的管線特別多。”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局長李季孝坦陳,為此濟南成立工作專班,統籌多部門盡量做到同時施工。“同槽施工,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舊城改造項目結合起來,避免二次開挖。”施工企業負責人進一步解釋。
“工程質量怎麼保障?現在又挖又埋,幾年後可不能塌陷再施工。”有市民直言。濟南市排水服務中心主任劉洪臣作答:專班裏有專門質量技術組負責質量管控和達標評估;第三方檢測單位和評估單位取樣檢測;日常還有各級突擊檢查、交叉檢測。施工方接過話茬:“3年建設期我們負責,27年運維期還是我們,質量不過關,就是給自己找麻煩。”話罷,在場市民頻頻點頭。
“及時傳達溝通信息、增進理解,能有效地化解矛盾。”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奔認為,這正是“商量”&&的可貴之處。對任何一個問題,總會存在不同的觀點,“商量”的非強制性給不同觀點交鋒碰撞提供了包容的空間,各方在此基礎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從而有了走向共識的可能。
2022年8月,以嬰幼兒照護為主題的專題“商量”中,有的與會人員認為嬰幼兒照護不能脫離家庭環境,有些則認為要加力推廣社會化照護模式。大家各抒己見,原定的“商量”時間不斷延長。不過數小時的激辯後,意見慢慢趨於一致,“家庭為主,托育補充,加強對家庭嬰幼兒照護支持和指導”的觀點得到認可。一個月後,該專題“商量”形成的建議就被納入《濟南市托育服務設施專項規劃(2022-2035)》。
濟南市政協與媒體合作,將“商量”搬上大眾媒體,“商量”現場實況製作成視頻在電視和網絡上播出。傳播出去的,不僅僅是一場“商量”,更是方針政策,是工作舉措,是社會共識。隨着影響力提升,濟南乘勢推出“碼上商量”,群眾動動手指,就能在手機上參與“商量”,越來越多的市民把“有事好商量”當作發表意見看法、參與民主政治的&&。
馬奔説,“商量”&&突破了既有政治協商的功能定位和運作模式,為有效的社會治理探索出了一種新型的利益表達和聚合渠道。
堅定中國政治制度自信
“商量”入人心 “商量”增信心
“政協‘商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生動實踐,是濟南的金字招牌。各級黨委政府要支持政協把‘商量’&&越辦越好。”2022年7月份,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劉強現場參加“品味泉城文化,講好‘濟南故事’”集中“商量”,與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市民代表,圍繞泉水文化、名士文化、名城保護等話題,回望歷史、觀照現實、共商共量,為加快建設文化濟南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黨委重視,政府支持,政協履職更有力。濟南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持續擦亮“商量”協商民主品牌。這是政協協商品牌第一次寫進黨代會報告,更標誌着“商量”已經納入濟南全市工作的總體布局。濟南市委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市縣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積極支持協商&&建設,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每年各參加1次重大協商議政活動。
如今,全市各區縣黨政一把手高度重視“商量”,大力支持“商量”,現場參加“商量”,推動“商量”成果落實,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正是因為“商量”&&,堅持真商量、不作秀,讓各方意見表達出來,將群眾智慧匯聚起來,增進共識、形成合力,為黨政決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撐,為基層社會治理匯聚廣泛合力。
在濟南,泉城“商量”已成為全城“商量”。
像種子紮下根就會萌發巨大的力量,“商量”一旦起了頭,就在潛移默化中向更廣更深處延伸。
在參與“商量”後,黨政職能部門意識到這是一條溝通民意,尋求“最大公約數”的暢通渠道,從被邀請參會的“赴約人”轉而成為主動“商量”的“發起人”。
濟南市城管局參加拆違拆臨等幾場“商量”後,主動找到市政協,發起一場以“提升城市品質”為主題的“商量”,在打造網紅打卡地、城市美學設計、生活垃圾分類等方面,了解群眾需求,向各界問計,解決矛盾問題。
“商量”溢出效應不斷延伸。在2021年成立“商量”工作室的基礎上,2022年濟南市城管局在內部建立“圓桌對話”機制,就市民熱線中的城管業務難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涉民生實事、媒體報道中的問題線索邀請代表委員、專家學者、市民群眾同桌共議。截至目前,其已召開“圓桌對話”112次,現場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共商解決問題381個。
有的社區參照“商量”做法開展“社區版商量”。鋼城區汶源街道8個社區建立“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廳,將社區的退休老幹部、政協委員、志願者、律師等力量充實進調解隊伍,推動鄰里糾紛、婚姻家庭、土地權屬等基層常見問題實現化解。今年,力源社區就通過“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廳,協調力源一區863戶居民完成天然氣安裝。
“商量”理念也在扎根於人心中。濟南一家民營企業的負責人鄧源碩參與專題“商量”時,被“商量”務實高效的作風打動,回到企業,她將這一思路應用到工作中:企業建立了“商量”專題工作小組,每月確定一個“商量”專題,需要協調解決、徵求多方意見的難事雜事,以“商量”專題的形式專題專辦。
“商量”在向更富生機的土壤擴展。2020年以來,濟南政協開設“青春版”商量,把“商量”的圓桌搬到校園裏。截至目前,34所學校的3000多名年輕學子,通過“商量”觸摸到社會治理的機制,在觀察社會、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的過程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自信。
第一場青春版“商量”,來自山東省實驗中學、歷城二中、山東師範大學等學校的8位學生代表圍繞青少年健康成長話題進行了商量。“通過青春版‘商量’,同學們對政協的組織形式以及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理解會更加深入,更加堅定制度自信和理想信念。”雷傑説,未來,這些孩子中會有人走出國門,面對大洋彼岸的同齡人,他們能把書本上抽象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切身感受,與世界交流對話。他們的“商量”經歷,將匯聚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信心,點亮萬千星火。
這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商量”,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實踐,也將會堅定更多人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自信。(申紅 婁和軍 李振 趙國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