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夏津縣銀城街道後趙莊村的紅薯地窖內景。(資料片)
8月22日傍晚,山東省夏津縣銀城街道後趙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奎延驅車前往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靖安鎮。那裏一片1500余畝紅薯半個月後將收穫,作為承包人之一的趙奎延要去查看情況,並&&工人和機器準備收穫。而後,他還要去河北遷安考察耕地,為明年紅薯種植作準備。“需要輪茬,基本種一年換一次地。”當薯農20餘年,趙奎延種紅薯越來越往北,用他自己的話説:“都快種到北京了。”
在紅薯種植銷售圈,“夏津後趙紅薯”是響噹噹的名號。後趙莊村共有570戶村民,其中300余戶種紅薯,雖然滿打滿算本村年産紅薯頂多500萬公斤,但他們每年的紅薯交易量達7500萬公斤。這裡紅薯産業鏈的獨特模式,是在外地育苗、種植,在本村貯存、銷售。
後趙莊村位於黃河故道,耕地多為沙壤土,適宜紅薯生長,有30餘年紅薯種植歷史。但同一地塊最多連續種兩年紅薯,否則極易引發病蟲害。自2010年起,他們把目光投向周邊縣(市、區),甚至到河北廊坊和唐山等地承包土地,種植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煙薯25等烤食型紅薯。
一般每年3月份,後趙莊村的紅薯大戶便拉着活動房到種植地安營紮寨,育苗、栽植、除草、打藥……直到秋天收穫。收穫後,他們將紅薯運回後趙莊村貯存起來,根據行情適時銷售。目前,後趙莊村的村民在全國各地共承包了約2萬畝耕地,專門用於種植紅薯。
為便於紅薯貯存,後趙莊村挖了大大小小2500多個地窖。村裏可貯存5萬公斤紅薯以上的地窖有200多個,可貯存50萬公斤紅薯以上的地窖有七八十個。一般秋分過後,地窖裏滿是當年收穫的新鮮紅薯。後趙莊紅薯專業農民合作社的長窖位於村西,半地下結構,長度足有200多米。“這是一個大窖,我們還有4個小井窖,差不多能容下200萬公斤紅薯。”該合作社理事長趙華銳介紹。他在外經商多年,2016年回鄉後從事紅薯銷售加工,並認準了電商這條路。“鮮食紅薯通過直播,走零售市場;薯片和薯乾等初加工産品通過電商&&,走批發市場。”他介紹,在他們的産品銷售中,電商銷售量已佔到九成,其中一半以上銷往京津冀魯的城市。
銀城街道還支持後趙莊村建起了佔地30畝的紅薯綜合交易中心,周邊又自發形成6個大小不等的市場,方圓200公里內的紅薯都往這裡送,經此渠道北上南下。
紅薯産業讓當地一批人發了家。回村創業的大學生朱兆光,對2018年的紅薯行情記憶猶新:“那一年,煙薯25極為暢銷,我手頭就是再有100萬公斤貨,也能全部賣出。”這裡已成為全國紅薯集散地之一,是北方紅薯價格的風向標。
看紅薯長勢,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存到春節前後,每公斤一般能賣到2元左右。相較於每公斤1.4元的新刨紅薯地頭價,利潤很可觀。”趙奎延説。同時,他也擔心越來越激烈的區域競爭,他説:“必須在産業鏈各個環節持續創新進取,保持領跑地位。後趙莊村帶動發展起了北方蜜薯市場,如果被其他地方超越,就太可惜了。”(張雙雙 鄧美平 鄧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