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午,在山東省安丘市輝渠鎮小麥峪村的望海山居6號農家樂內,15張餐桌旁坐得滿滿當當,老闆楊俊俊忙前忙後,一直到下午3點半才送走中午的最後一批客人。
幾年前,“天路”修到家門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德杏發動村民辦農家樂,楊俊俊第一個報了名。“節假日忙的時候,雇八九個人,最多一天要炒40多只雞。”説起紅紅火火的農家樂生意,楊俊俊笑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濰坊市始終將“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精準發力,截至2022年底,全市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7069公里,位居全省前列。縣鄉公路三級路以上比例達到57.38%,農村公路路面優良路率達到73.13%,為農村發展構建了大動脈、暢通了微循環。
修到小麥峪村的“天路”指的是橫跨安丘市南部山區4個鄉鎮的旅游公路——十徐路。該路寬6-8米,貫穿5座高山,全長40.9公里,因路邊山石刻有“天路”二字,而被人們叫做“天路”。一路上,抬頭可見高聳入雲的發電風車、低頭可俯瞰趙家溝村彩色房頂和氣勢磅礡的梯田。
曾經崎嶇不平的小山路蝶變成暢通的柏油路,不僅解決了沿線90個村8萬人出行問題,還帶來城鄉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雙向高效流動。比如,“天路”穿小麥峪村而過,就帶來了大量游客。依託一條路,小麥峪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全村108戶村民建起34處農家樂,可同時接待近100人住宿、400人就餐,成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
“天路”還高標準設置特色交通安全設施、沿途驛站、觀景&等。8月8日下午3點多,記者在小麥峪交通驛站碰到了七八個騎行者。“這裡山路蜿蜒崎嶇,修得好、風景也美,在我們騎行圈很出名。”22歲的江宇上午10點騎摩托車從青島出發,12點多到達“天路”,此時正在納涼補水,這裡充電站、廁所、商店、游客中心等一應俱全。
依託“天路”,安丘40余個省級以上旅游景點和高端文旅項目串點成線。全線發展農家樂180余處、特色採摘園300余個,沿線4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
小麥峪村是濰坊市“四好農村路”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臨朐柳山鎮廟山村也是受益者之一。今年春節期間,廟山村第一茬高溫大棚西瓜上市,每斤15元還供不應求。村黨支部書記張傳禮説,高溫大棚西瓜是兩年前試種的,都是精品小瓜,敢於擴大規模是因為家門前的兩條路通了。
地處大山腹地的廟山村有3600畝地,僅山地就佔了2000多畝,村民以種植西瓜、杭椒、彩椒為主,但交通不便,一直沒有大起色,曾一度被列為“省定貧困村”。“那時候,村民借手扶拖拉機一趟趟把瓜菜拉到村東頭裝車,路不好走時,兩萬斤一車的農産品,要裝一天,來收購的客商嫌等的時間長不願來,村民只能拉到別村的收購點。”張傳禮回憶道。
2016年開始,圍繞“四好農村路”建設這條主線,廟山村規劃修建多條道路,4米的泥濘路變成了6米的硬化路。別看只有短短13公里,卻成為全村535戶村民的“小康路”。現在,貨車可以開到棚頭,來的客商多了,收購價也高了。張傳禮説,以杭椒為例,因品質好,收購價比周圍村1斤貴了1毛錢。
這幾年,村西頭的柳城路也進行提檔升級。頭腦靈活的張傳禮於2020年在村西頭建立瓜菜交易市場,客商可直接從公路開進市場和棚頭,村民也可以將農産品拉出來在此打包、裝箱,等待商販來收購。如今,廟山村瓜菜作物大棚從2016年之前的30個發展到如今的70余個,村集體收入從不到5萬元增長到現在的30多萬元。
眼下,一條條連接十里八鄉的農村公路建設正酣,今年濰坊將新改建農村公路400公里、路面狀況改善1968.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