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的商家照片上,門店乾淨明亮,內有大堂,而實際店舖只有不大的操作間。
外賣&&上門面光鮮亮麗,實體店卻只有一個操作&;線上食品精緻誘人,線下門店衞生卻堪憂,店名也“改頭換面”……&&明文規定需提供真實門臉圖,線上眾多商家卻一片空白。它們是怎麼通過審核的?線上線下環境又為何大相徑庭?連日來,記者調查發現,都市的大街小巷內潛藏着大量的“幽靈外賣”。
門店“圖片僅供參考”
“幽靈外賣”屢見不鮮
7月29日,記者在餓了麼外賣&&上注意到,濟南天橋區一家手工水餃店,商家上傳的照片看起來很精美,環境優雅,食物精緻。然而,來到線下門店,映入眼簾的除了冰櫃和操作&之外,就只有一張桌子,用來擺放製作好的外賣餐。
位於山師東路上的外賣商家“XX炒飯”,餓了麼、美團兩家外賣&&展示的商家照片上,門店招牌設計精美,橙紅色打底並配有漫畫人物,門頭獨立,設有大堂,廚房乾淨明亮。記者找到該門店時,發現店舖沒有獨立的門頭和大堂,而是和多家外賣店舖共用不大的空間,各種食材堆積在角落,看起來比較雜亂。
記者注意到,不只是“XX炒飯”,此處多數商鋪均只有料理&和一張取放外賣的桌子,有的店舖內甚至沒有爐灶,卻在不斷出餐。記者在外賣&&上搜索發現,這些店舖多數評分高於4.5,有的好評多達3000條,“XX炒飯”的月銷量甚至達到6000+。
位於歷下區大舜天成自由城的商家“XXX煲仔飯”,更是上演“大變活人”的戲碼。記者按照美團外賣&&提供的地址前往,看到的是一家挂着“煲仔飯”招牌的門店。該店舖內也僅有食物加工區,並無餐桌,無法堂食,與之上傳至&&的照片大相徑庭:照片裏的店舖門頭獨立,大堂乾淨、寬敞並配有五六套桌椅。同時,記者注意到,儘管門店內有爐灶,煲仔飯也並非現做,而是添加好小料後,用微波爐加熱,並非像商家在評論裏回復的那樣“使用煲仔爐煲製作而成”。面對記者的質疑,商家回應“你們無權過問這些問題。”
外賣作坊聚集老居民樓
成了隱形的“美食廣場”
除了隱藏在光鮮“表皮”下的“幽靈外賣”,&&上“隱身”着大量連實物圖都沒有的店舖,還有許多商家上傳的照片僅是簡易操作&的場景。同時,記者走訪發現,很多商家都在“共享”同一個地址,“山大路27號”就是其中之一。
7月28日,記者來到上述地點。從外表看是個普通的老式居民樓,走進院子卻“別有洞天”,北京烤鴨、炸雞、水餃、板面、螺螄粉……一排低矮的平房就是這些餐食的“加工廠”。
店面狹小、簡陋,每戶約有十平方米,院子裏漂浮着淡淡的異味,有些商戶將食材和打掃工具放在了一起。用餐高峰期,門店內都有一到兩個人圍着簡陋的灶&緊鑼密鼓地操作,隨着外賣騎手進進出出,這些“美食”被送往各位點單人的餐桌。
記者進一步走訪發現,整棟樓幾乎每一層都有三到四家店舖。除了門牌號不同,這些商家在&&上提供的地址均帶有“山大路27號”,可見這裡儼然成了一個隱形的“美食廣場”。在“家的味道”水餃店門口,桌子上擺滿了已打包好的外賣餐。隨後,記者在美團&&搜索樓內的幾家店舖,有些好評多達3000+。
被問及店內的衞生情況,有外賣騎手錶示“一言難盡”“條件一般”。該騎手透露,自己雖然送外賣,但不怎麼點外賣,“就算點也會選擇連鎖的餐飲品牌或者大一點的飯店。”
“導航顯示在附近,找了十多分鐘了,愣是沒找到他家店在哪。”位於濟南市天橋區的大柳行頭、小柳行頭小區裏同樣也“臥虎藏龍”:每棟樓一層的臨街房基本都對應着一家線上的外賣店舖,簡易的KT板上印着商戶的名字,不少外賣小哥都覺得“太難找”“不仔細看很難注意到”。
記者走訪了一家挂着“排骨燜鍋”招牌的門店,店內一人正在油炸鍋前忙碌,另外一人正將食品打包、裝盒,整個環境昏暗、閉塞,房間基本被塞滿。就在食物加工區的不遠處,擺放着一些生活用品。當問及是否能堂食,店員回復“不能,只在美團上有外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