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日照東港區濤雒鎮小海村村民的餐桌上添了一道時令菜———海蜇蛋湯。這是漁民剛剛出海捕獲的新鮮海蜇,口感“嘎嘣”爽脆,富含維生素、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可涼拌也可煲湯,是當地人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特色菜品。
“這次海蜇專項捕撈活動,小海村有幾艘漁船報名參加,每年捕撈船一上岸,海蜇就會被酒店、市場的人現場‘搶’光。”濤雒鎮小海村黨支部書記莊建坤説。就任小海村黨支部書記之前,莊建坤也是一位常年在海上“討生活”的老漁民,談起出海捕撈深有感觸,風裏去浪裏來,奔波在最繁忙的收穫季裏,將成百上千噸的漁獲收入囊中,運輸、加工、儲藏、銷售……日子就這樣富足起來。
如今,小海村的漁船從97艘縮減到現在的10余艘,雖然數量大大縮減,但是村民的錢袋子卻更鼓了。早在2000年時,小海村便有計劃地籌備産業轉型,鼓勵、引導漁民上岸發展東方蝦、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等,以及梭子蟹、魚類等品種的育苗養殖,並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經過20多年的創新鑽研,現有海辰水産、坤海水産、亙海水産等知名企業和67家專業大戶,實現了從“水上漂”到“岸上富”的華麗轉身。
前幾日,位於小海村東南的小海橋重新開始通車了。據悉,原小海橋始建於1994年,年代久遠,加之雨水長期沖刷,橋面已經塌陷破損,變成了居民出行的“攔路虎”。
根據實地調研,濤雒鎮會同東港區交通運輸局對危舊橋進行改建,投資1600萬元重新改建,讓危橋“華麗變身”,成為惠及群眾的“連心橋”。同時,在橋頭位置安裝有一台全景攝像機,信號直接接入東港區交通運輸局指揮中心,在加強項目施工過程監督的同時,還能隨時觀測到河道內行洪情況以及潮汐變化,極大提升了橋梁施工質量和通行安全系數。
“這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對我們運輸海産品也提供了便利。舊橋停用的時候,我們要繞遠至廈門路或者沿海路才能通行,至少多出5公里的路程。”小海村村民金忠升説,走在這條連接家與養殖大棚的新橋上滿懷喜悅,對於即將開始的綠化、亮化更是滿懷期待,昔日的小漁村正蛻變為秀美鄉村。
鄉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紛紛進入農村。羅志軍,2021年7月來到小海村,他以創新思維打開無沙蛤蜊銷路。短短兩年時間,生意火爆,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羅志軍説這裡水好、沙好、政策好,是自己圓夢的地方。此外,小海村也把烤蝦、海蠣子等海産品的加工銷售,列入了鄉村發展備忘錄當中,作為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考。
“為發揮區域優勢資源組合的協同效應,我們積極推行‘引企入村’,啟動了山鋼餘熱民生與漁業融合利用綜合智慧能源項目,把本地優勢企業山鋼公司生産中所産生的餘熱與當地部分居民生活取暖、漁業養殖戶生産加熱有機結合,這將實現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濤雒鎮黨委書記陳彬説,該項目接通後,可保障小海村等19個村居、駐地部分安置居民、企業及120萬平方米沿海漁業養殖的供暖需求,能大大降低養殖戶的經營成本,為水産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力支持了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熱在基層,樂在鄉村。前不久,在作為全國“四季村晚”示範展示點的小海村,舉辦了日照市“四季村晚”,鑼鼓歌聲仿佛還縈繞耳旁,一年一度的“六月十三”漁民節緊接而來,村民以傳統的方式祈福。靠海吃海,對大海的感恩與敬畏是小海村村民不變的情懷。
不忘初心,方能行穩致遠。小海村將藉&鄉村振興這股東風,乘勢而上,將一張張“腦中藍圖”逐步變為了一幅幅新時代鄉村“眼前實景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