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山東德州,炎炎烈日下,在岔河東大道與東風路交叉口向南的圍擋中,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未來,一座立交橋將由此從東風路上方跨越而過,有效解決這個交叉路口的道路擁堵問題。
正在施工的是東風路跨岔河東大道立交橋項目,是德州市重大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挂圖作戰重點項目之一。作為今年3月份新上圖項目,該項目僅用4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前期各項手續流程,並完成圍擋搭設、國防光纜、移動管線改遷、二次物探以及配合水利局和電業局探測供水主管道和電力高壓管線位置等工作,現場樁基澆築已完成30%。
“東風路跨岔河東大道立交橋項目位於新老城區交界處,地下管線異常複雜,僅電力線就有17條,電、氣、水等專營單位線路有60余條。”中建六局東風路跨岔河東大道立交橋項目經理張國偉説,一個樁基深約四五十米,如果管線不能提前確定,在項目位置地下管線複雜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損傷地下管線,造成大面積斷電等情況,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
施工中,針對現場地質與地勘報告不相符的問題,指揮部辦公室和市住建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組織設計、地勘、監理和施工單位對現場地質進行實勘,由地勘單位進行二次復勘,由設計單位驗算樁基承載力,為樁基高質量施工提供了堅實基礎。在前期對接各管線單位管線改遷中,項目部提供人員和機械,組織20多名工人連續作業36個小時,現場人工開挖探坑,全力配合各管線單位遷改管線,目前已完成國防光纜等各類管線的改遷,保證了項目向前推進。為減小對周邊居民的通行影響,指揮部還協調了附近區域的交通問題。此前,岔河東大道作為德州市岔河兩岸由南向北的快速路,因與東風路交叉設置紅綠燈,每逢通行高峰期很容易堵車。
“得益於保障部門的支持,我們實現了提前兩個月開工,爭取在春節前實現通車,讓快速路真正‘快’起來。”張國偉説。
在德州市大學路東部地下管廊及地上設施一期項目,走進幽深的管廊,裏面涼意襲人,各種管線在這裡排列有序,每個防火分區都有一套完整的監控系統,包括溫度傳感器、氧氣傳感器等傳感器和各種攝像頭,而相關信息將被傳到地上的監控&&。“目前一期、二期項目已經完成了90%,三期今年剛剛開工,用4個月時間快速完成地下綜合管廊、排水工程和主車道底基層施工。”現場負責人馮一鳴説。
正在施工的德州市大學路東部地下管廊及地上設施三期項目是離市區最近的一期,最重要的要數跨減河大橋,全長約980米,是德州市規模和結構複雜程度最大的跨減河橋梁。“三期項目在前期手續辦理過程中涉及國家生態紅線、通航論證和防洪論證等多項非常規手續辦理,涉及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和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等多個上級部門,在指揮部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城投集團和指揮部派專員成立工作小組,聘請第三方諮詢並就方案可行性多次組織專家論證,使得上述手續快速辦理完成,為三期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馮一鳴説。
今年,指揮部共負責7個挂圖作戰重點項目,分別是三八西路下穿京滬鐵路項目、大學路三期項目、跨減河橋項目、長河公園續建項目、新嶺路岔河橋項目、東風路跨岔河東大道立交橋項目和5G新基建項目,均具建設規模大、施工周期長、投資總額高、技術難度大和協調任務重等特點。兩年來,指揮部充分發揮中樞作用,攻堅克難,通力協作,以“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促進項目跑出“加速度”。
“指揮部推進的項目多為群眾常年期盼建成還沒有建成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們定了就幹,一抓到底,全力為項目提供全要素保障,推動重點項目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回報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德州市城鄉建設融合發展中心副主任、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同志韓學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