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沙到致富——山東冠縣黃河故道村莊走訪見聞-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7/22 09:51:49
來源:新華社

從治沙到致富——山東冠縣黃河故道村莊走訪見聞

字體:

  早上6點半,山東聊城冠縣蘭沃鄉韓路村黨支部書記馮俊奎開始了一天的巡園工作。村裏的萬畝梨園已大面積挂果,他盤算着再過幾天頭茬梨就能上市了。

  “已經收到幾十筆梨的訂單,線上線下的都有。”馮俊奎説。不同品種的梨套着不同顏色的育果袋,從遠處看,梨樹上像挂着一個個小燈籠。

村民在梨園勞作。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很難想象這片土地曾幾乎寸草不生。冠縣位於黃河中下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因歷史上黃河數次改道,19.4萬畝土地沙化,且風、沙、旱、澇、鹼並存,“大風颳起不見家,莊稼一年種幾茬,十年九年被沙壓”成為當時村民生産生活的寫照。

  今年72歲的韓路村村民李富路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冠縣各級黨組織開始帶領群眾治沙,村裏形成了200多人的平沙種樹隊伍,大夥兒共栽下了上萬畝杜梨樹,讓家鄉披上了“綠裝”。“杜梨樹生命力強,能防風固沙。”李富路説。

  但沒過多久,村民們發現杜梨樹結出的果子又小又酸,吃不完也賣不掉,他們商議着光治沙不行,還得想辦法致富。“村民們便嘗試將常見的水果梨嫁接到杜梨樹上,並分區做試驗,最終有10多種梨能正常生長,當年種下的樹終於帶來了‘票子’。”馮俊奎説。

  如今,韓路村幾乎家家戶戶種梨,村裏還有20多家經銷梨的合作社。“這幾天,好幾個外村的人給我打電話,説過兩天到我這裡幹活,&&摘梨、打包、發貨。”村裏的種梨大戶馮貴林説。

  2022年,韓路村平均畝産梨8000斤,總銷售額超1億元,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7000元躍升到2.9萬元。

韓路村的梨園。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盛夏時節,行走在冠縣,眼前綠意盎然,耳邊蟬鳴不斷。多年來,冠縣持續在沙化土地區域前沿營造防護林帶,因地制宜種植榆樹、毛白楊、刺槐等樹木,栽植櫻桃、梨等經濟林。目前,全縣農田林網化面積110萬畝,林果面積40萬畝,其中優質經濟林16萬畝,年産果品40萬噸,産值12.7億元。

  冠縣林業局局長郭峰巍説:“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冠縣的自然風貌和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實現生態生産生活良性循環。”

  冠縣是山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山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了解到,“十四五”期間,山東沙化土地治理任務5萬公頃,其中黃河故道沙地綜合治理區4.05萬公頃。目前,山東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對符合條件的生態公益林納入生態補償範圍,並且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生態産業,守綠護綠又“生金”。(記者張力元)

【糾錯】 【責任編輯:丁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