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游萬里 暑期隔輩帶娃的幸福時刻-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7/20 10:58:31
來源:濟南日報

自駕游萬里 暑期隔輩帶娃的幸福時刻

字體:

  暑假到了,在帶娃看世界的路上,今年多了很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身影。都説隔輩帶娃不如父母陪伴,實際上,當今的祖輩們也在不斷學習,甚至,有些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上的理念很前沿,他們發揮年齡、閱歷和時間的優勢,用愛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成長體驗。

  一次5000公里的自駕游 難忘的幼兒園畢業禮物

  去陜西西安游覽有着“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的兵馬俑、到蘭州吃一碗正宗的牛肉麵、到青海省青海湖邊去露營、去內蒙古鄂爾多斯感受沙漠的神奇自然……幼兒園畢業典禮一過,6歲的張嘉佑便在姥姥、姥爺的陪伴下,開啟了人生中的首次自駕之旅。

  這是張嘉佑第一次單獨跟着姥姥、姥爺自駕游,也是他出生以來在外旅行時間最長的一次旅行。7月1日從濟南出發到7月20日回濟,20天的時間,他們總行程約5000公里,先後去了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多個城市留下了足跡。

  “旅行的意義不僅是帶孩子出去玩,更是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成長,這也是我們送給孩子的一份特殊的畢業禮物。”談到這次自駕游的初衷,姥姥袁女士這樣説。為了培養張嘉佑的責任心和團隊精神,在這次旅行開始前,家人便提議讓他擔任“小組長”,除了要確保兩名“組員”不掉隊,還要耐心聽取“組員”的建議,確保旅行順利,“別看他年紀小,責任心卻大着呢,開車途中經常當我們的小領航員,要不是他的提醒,我們有幾次就走錯路了。”

  一路上,張嘉佑在湖泊、草原、沙漠間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游覽石窟、長城、博物館時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日三餐和與人交流中體會到了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旅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張嘉佑也在旅行途中收穫了不一樣的成長: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強,也敢於嘗試新鮮事物,更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特色。

  “蘭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牛肉麵開始的。”“青海湖的海拔有3000多米,我都沒高反。”“我太喜歡馬踏飛燕了,希望早點在課本裏學到它。”“銀川的灘羊肉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羊肉。”……每天晚上,張嘉佑都會主動與家人分享旅途中的見聞,一旁的姥姥、姥爺看在眼裏,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游有所學,累也值得。

  姥爺變身“行走的地理老師”知識和閱歷成了最佳教材

  “帶着女兒的孩子去旅行,不僅可以享受天倫之樂,還可以給他講述自己的人生經驗和閱歷。”66歲的張林6年前從國企退休,在過去的幾年中,他帶着外孫進行了十余次旅行。外孫1歲時,他推着嬰兒車去北京,開啟了第一次隔輩出省旅行;外孫1歲8個月,他們出發去了泰國曼谷,開啟了第一次隔輩出國旅行;外孫2歲的那個夏天,他們在青島躲避酷暑。在外孫成長的過程中,姥爺陪伴他逛遍了膠東半島,又先後去了珠海、蘇州、南京、大連等城市。除了欣賞風景,多數的旅途也是“求知”的過程,比如和孩子去爬山、野營、看演出和逛博物館等。

  為了方便,他們遠途會選擇飛機、高鐵出行。為了安全,他們會提前做足攻略,以應對帶孩子出行過程中出現的小插曲,甚至為了避免不確定的因素,張林會提前“踩線”,“濟南自駕錫林郭勒草原需要十幾個小時的車程,去西藏會擔心高原反應,這些線路我都先去一次,回來把真實的感受講給家人,去或不去都是他們的選擇。”張林説。

  在與外孫游玩時,張林會給他講解地理知識,帶他觀察地貌的變化和特點,分析山谷走向對氣候的影響等,每次外孫都聽得津津有味,對外公無比佩服。張林也經常被外孫的天真無邪感動,“有一次我帶着6歲的外孫去珠海長隆度假區,園區裏除了各種各樣珍稀的海洋生物外,還有亞洲最大的鸚鵡,有刺激的海盜船,還可以在有趣的冰山裏坐過山車。當園區的工作人員特意提醒‘老年人不建議乘坐’時,外孫趕緊補充説‘別看他是老人,可他很強壯,身體棒極了’,語氣裏是滿滿的驕傲之情,可愛極了。”

  旅途中,外孫也常常表達對外公的感激之情。在一次登山活動中,外孫登上山頂後真誠地對外公説:“謝謝親愛的外公、外婆,沒有你們的鼓勵,我不可能爬得這麼高。”還有一次,外孫又對他們説:“您幫我克服了恐懼,從高高的水滑梯滑下來,好玩極了!”

  今年暑假,他們計劃自駕去福建,在平潭追“藍眼淚”奇觀,去被評為“最美日落村”的霞浦欣賞灘塗風光。張林&&,還希望能和外孫故地重游,去南昌逛一逛女兒曾經就讀的大學。

  張林的女兒&&,“別看爸爸這麼大年紀了,可是依然陽光、灑脫,爸爸&&帶娃去旅行我也很放心,他總能想到我們年輕人想不到的事情。”

  “快樂菜園”裏當“農夫”種植收穫中體驗別樣樂趣

  “那個紫色稈莖的是長茄子,那邊架起來的是綠心黃瓜,還有這些長長的是豆角,摘完了很快又長一大批……”一考完試,菲菲就按捺不住喜悅拉着媽媽回到了農村奶奶家的“快樂菜園”。這個暑假,8歲的菲菲從高樓林立的城市回到了田園風光的農村老家,她仿佛坐上了時光穿梭機,踏上了一段尋找“80後”父母童年的奇妙之旅。

  上幼兒園之前,菲菲跟着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但她對於土地和耕種的熱愛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記得三歲多的時候帶她去農村姥姥家挖地瓜,鐵锨揚起的土塊不小心落到了她的公主鞋上,她一臉嫌棄地抱怨幹農活真是又臟又累。”媽媽説,後來每次回老家,奶奶沒事就會帶着她在小區裏溜達,葡萄、無花果、櫻桃、核桃、杏樹、李子樹、菠菜、西紅柿、韭菜……不知不覺,小區裏種植的各種蔬菜水果菲菲都認識了,有時僅憑葉子菲菲就能快速判斷出是哪種植物。

  菲菲6歲時,農村老家的老房子翻新,爺爺、奶奶專門拉着菲菲回去,指着院子裏的一塊空地跟她説,要給她開闢一塊菜園,還讓她給這塊地起了個名字。“以前媽媽總是給我講小時候晚上在瓜棚裏看瓜的故事,我很嚮往。現在每次吃上奶奶用自己種的韭菜、白菜包的餃子時,我就覺得勞動太有成就感了。”於是,菲菲的“快樂菜園”就正式掛牌成立了。

  去年春天,眼饞花卉市場的盆栽草莓,菲菲央求爺爺、奶奶從網上給她買了20棵草莓苗,周末一到就讓爸爸、媽媽開車3個小時把她送回老家。在菜園裏,爺爺、奶奶在前面用鏟刀挖好一個個土坑,菲菲就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棵棵草莓苗栽種進去,填土、壓實、澆水,小姑娘幹得有模有樣,褲子沾上了泥巴也渾然不覺。考慮到天氣還冷,祖孫三人又買來塑料薄膜,在“快樂菜園”裏搭起了一條長長的小暖棚。夏天第一顆草莓紅了,菲菲迫不及待地摘下來塞到了奶奶嘴裏,“快嘗嘗甜不甜,這可是我親手種的。”摟着撒嬌的菲菲,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

  轉眼暑假又到了,菲菲又回到老家當起了“小農夫”,隔個一兩天,祖孫三人就要起個大早,到農村老家的菜園,園子裏茄子、辣椒、蕓豆、絲瓜和黃瓜正生機盎然。媽媽帶回了菲菲語文考試全班名列前茅的好消息,菲菲揚起曬得黝黑的小臉,傲嬌地告訴媽媽:“我的好成績可不光是試卷,你看我這菜園,我還是一名合格的勞動人民呢。”中午,祖孫三人吃着親手種植的土豆茄子豆角“夏天山東餐桌三件套”,農家小院裏到處瀰漫着快樂的味道。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