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山東省莒縣廣袤的田野上,連片的新式大棚在陽光下熠熠閃耀,招賢玫瑰、南澗小米、庫山丹參、小店綠蘆筍、果莊油桃等一個個鄉村優勢産業活力迸發、生機涌動,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
近年來,莒縣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推進強村富民的重要途徑,全面實施“千村共富”行動,通過整合人員、市場、政策等發展要素,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頭雁領航”聚合力
“聽了別的村黨支部書記傳授經驗,讓我對産業發展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説起鄉村振興大課堂帶起的新“潮流”,浮來山街道沙河崖村黨支部書記朱京忠直呼解渴管用。
回村後,朱京忠立即召開黨員大會,在“頭雁書記工作室”幫助下,進一步優化“以樹興村”的發展道路,並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基礎上,完善銀杏種銷産業鏈。
小銀杏變身大産業,如今的沙河崖村銀杏園內,棵棵銀杏修長挺拔,粗細不同的樹木錯落有致。得益於良好的發展規劃,銀杏産業不僅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村集體經濟每年也能收入30萬元以上。
就在沙河崖村銀杏樹成為村民增收致富“搖錢樹”的同時,鄰近的果莊鎮,一場壯大村集體經濟專題的擂&賽也悄然打響。
“這是我們村新建的油桃市場,上市時可直接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通過現場觀摩,我發現與其他村的工作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今後要爭取迎頭趕上!”擂&賽現場掌聲熱烈、氛圍濃厚,徹底點燃了村黨支部書記們的工作熱情。
村莊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雁”。莒縣聚焦村黨支部書記這個基層“關鍵少數”,大力實施鄉村振興“頭雁”工程,連續舉辦14期鄉村振興大課堂,掛牌成立40處“頭雁書記工作室”,配齊配強骨幹力量,開展“組團式”結對幫扶,累計幫助化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152項。
“社企共營”拓市場
構建産供銷一體化鏈條,是破解農産品滯銷難題的關鍵。在嶠山鎮南澗村,“社企聯盟”的組建就成功打開了小米的銷路。
“通過組建鄉村振興‘社企聯盟’,促成了澗南春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市三興食品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小米由企業統一收購銷售,價格由過去的每公斤24元增長到40元。”南澗村黨支部書記李新寶激動地説,“現在,企業帶着我們一起幹,每年能為合作社帶來200萬元的收益,大傢伙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庫山鄉的雙泉村,同樣享受到了“社企聯盟”帶來的“紅利”,成就了強村富民的“丹參事業”。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李金軍介紹,原先每公斤僅售16元的丹參,通過引入企業合作,加工成丹參茶銷往日本、韓國、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能夠賣到每公斤160元,村集體收入也突破了40萬元。
聚焦“一村一品”“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等鄉村特色農業,莒縣挖掘確定招賢玫瑰、南澗小米、庫山丹參等32個優勢産業,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盟+土地託管+農戶”模式,集中資源打造23處千畝大田託管示範片區,並依託鎮街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設立20處“社企共創空間”,&&“社企共營”操作規程,推動形成“傳統技藝+高新技術”“特色産品+優質管理”的共營共富模式。
“政策幫扶”促振興
在龍山鎮後仲溝村高標準農業産業園裏,村民們正在大棚裏忙着採摘成熟的茭瓜,忙碌間不時傳來歡聲笑語。“今年大棚收成不錯,每天産量能達到4500多公斤,這個時節,村集體收益一天就能有3000元!”後仲溝村黨支部書記、德信土地股份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開雷欣喜地説。
然而,兩年前的後仲溝村,還是一個經濟薄弱村。如何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實現鄉村振興,成了一直困擾張開雷的難題。
就在省派“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隊龍山鎮後仲溝村工作組入駐後,這一難題得到了解決。村集體在駐村工作隊100萬元幫扶資金支持下,成立合作社,吸引了全村246位村民入股,流轉土地52畝,建成後仲溝村高標準農業産業園,成功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體系的建設與完善。近年來,莒縣積極爭取各類資金1.1億元,先後扶持160個有發展潛力但缺少資金的村實施壯大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連續3年設立2000萬元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集中向集體經濟最薄弱的100個村傾斜,通過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扶持獎勵等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和引領作用。
如今,村域資源“活”起來了,集體經濟“壯”起來了,群眾腰包“鼓”起來了,全縣村級經營性收入已經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13個鄉鎮叫響“一鎮一業”品牌,“千村共富”的美好願景正在逐步成為生動現實。(厲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