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23全球木材與木製品大會在日照開幕。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代表、木材貿易商、認證機構的嘉賓以及國內的木業企業、科研院所領導專家共600餘人雲集日照,把脈全球木材市場,共襄産業發展。
在開幕式現場還舉行了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其中,涉及嵐山區的年産5萬件青少年智能傢具研發生産、嵐山板材倉儲交易、年産2000套戶外園林古建製品研發生産等5個項目參與簽約。
“本次大會花落日照,首先看中的就是日照市的區位優勢,山東港口日照港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全國進口木材的集散地。全國12%的進口木材由日照港進到國內,以日照港為原點,可以輻射全國。”中國木材與木製品流通協會會長李佳峰説,良好的産業基礎、高效的集疏運體系、巨大的發展潛力是大會選擇在此召開的一個重要原因。
“時隔18年,嵐山區木材産業已從當初的7人發展至上萬人,産業規模不斷壯大,産業鏈條持續完善,産業層次加速提升。投資木材産業,嵐山是最好的選擇。”在開幕式現場,嵐山區長周升元向與會嘉賓推介。
木材産業是嵐山區因港而興的富民産業。2005年,7名福建莆田客商來到嵐山投資木材産業。那時在嵐山,木材企業與産業鏈還扯不上關係,只有零星分佈的幾家小作坊式生産線,業態處於粗加工階段。但莆田客商從嵐山區的港口和物流優勢中覓到了産業發展潛力。
7名“閩商”之一的日照市冠通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荔煌是嵐山區木材産業蝶變的見證者。“這些年我已經沒有了外地人的感覺,覺得日照就是家。”陳荔煌説,短短10餘年,他看到了一個大産業鏈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成長。
從當初的“寥寥幾筆”發展至今天的“濃墨重彩”,嵐山區的木材連續多年實現進口量、加工量全國沿海港口“雙第一”,成為全國沿海最大、在全球有一定影響力的進口木材接卸地和加工、中轉、配送基地,被譽為“中國新興木業之都”。
目前,嵐山口岸擁有木材專用接卸泊位9個,年接卸木材能力1000萬立方米,業務涉及俄羅斯、新西蘭、美國、加拿大、巴西、烏拉圭、德國、波蘭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成山東口岸唯一一家國家級進口木材檢疫除害區;建有烘乾窯400個,年烘乾木材能力80萬立方米;5處大型專用木材貨場及多處備用貨場內一次性堆存木材能力達到120萬立方米;初步建起集港口接卸、報關通關、檢疫檢尺、倉儲運輸等於一體的木材進口便捷通道。
2022年,嵐山口岸進口木材915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4%,佔全國原木進口的21.05%,首次躍升為全國最大的木材進口港。今年1—6月份,嵐山口岸進口木材達518萬立方米,同比增長7.1%,進口集裝箱木材達68萬立方米。
依託臨港木材進口優勢,嵐山區快速培育起木材産業集群。木材貿易加工企業已發展到400余家,呈眾“木”成林之勢。其中,木材加工企業360余家,安裝大鋸700余&套,年加工木材能力達到700萬立方米,年貿易加工産值突破100億元,直接帶動從業人員2萬餘。已形成木材進口—鋸切(解)—烘乾—深加工—廢料綜合利用的成熟鏈條,産品輻射魯南、蘇北以及河南、陜西、山西、甘肅、四川等地。
前來參會的千年舟集團董事長陸銅華説:“我們在全國調研發現,日照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還是海陸的扇形原點,可以集聚全球的資源,再銷往全球。在日照建廠,能利用這些優勢,降低生産成本,這是我選擇投資日照的理由。我們準備繼續投入二期和三期項目,從原木加工到裝配式建築材料,再到下腳料的充分利用,實現從原木進廠就沒有廢料産生,生産高價值産品。”
未來幾年,嵐山區將瞄準建設低碳融合的國家級進口木材貿易加工示範區為目標,堅持綠色、集約、創新發展,加快推進園區轉型升級,放大木材精深加工産業集聚效應,打造江北最大的傢具家裝備料中心、國內重要的裝配式木結構(園林古建)加工中心。(栗晟皓 吳寶書 姚文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