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證游戲”只是“好玩”?奇葩證熱銷背後隱憂-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7/05 11:19:32
來源:濟南日報

“頒證游戲”只是“好玩”?奇葩證熱銷背後隱憂

字體:

  近日,浙江紹興一名網友發現學校旁邊的文具店售賣奇葩貼紙,上面標記了“色狼證”“黑社會證”“流氓證”等字樣。相關話題衝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此前,也有不少濟南市民通過12345熱線投訴,“我兒子之前就有一張‘逃學證’,我們找到了那個小賣部,老闆説別當真,後來就不了了之了。”“在學校門口小超市見到了‘喝酒開車證’,雖然説沒什麼直接性的傷害,但這種負面引導的危害也不容小覷。”針對消費者的反饋,記者在走訪中聽到部分商戶如此解釋:“小孩兒圖個好玩”“反倒是大人較真兒了”……

  走訪 按“人設”發證

  2日中午,記者來到槐蔭區和市中區部分學校附近的門店,詢問是否售賣此類“證件”,多數商戶稱,“不利於小孩身心的東西,不售賣。”

  其中一位商戶給記者提供了一個售賣此類“證件”的地址,記者隨後在這家門店的貨架上看到了各式各樣的“證件”,有貼紙、挂件、卡片等。其中一個粘着貼紙的塑料板上,有一排“帥哥證”“美女證”等“證件”。

  “一包5毛錢,裏面有3個貼紙。‘證件’都是隨機的。”在商戶的介紹下,記者打開了3個“證件”,分別是“逃學證”“黑社會證”“社交牛雜證”。

  除了貼紙、卡片等形式的“證件”,7月1日晚,記者在某電商&&上搜索到了不少精緻版證書類“證件”。

  其中一款“社交牛雜證”,暗紅色封面上印有五角星和麥穗元素。商品詳情頁顯示,證書內頁為:“茲證明XX在任何場合都始終保持‘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的心態……一點不在乎他人眼光,特發此證,以資鼓勵。”在“證件”的發證機關一欄標注了:中華人際交流協會。除此以外,記者還看到了“學霸證”“男神證”“吹牛許可證”“坑爹證”“喝酒開車證”“天才證”“社交恐懼證”等。

  走訪中,在記者隨機採訪的8位小學生中,只有1位就讀3年級的女學生稱沒見過此類“證件”。其中一位10歲的男學生還當場出示了自己的“帥哥證”。他笑着説:“我們班是按‘人設’發證。”旁邊的小朋友們都哈哈笑了起來。

  觀點 書包裏的“證件”,是警示還是不良引導?

  在某學校附近的文具店,一位商戶認為,“這種不良引導就是昧着良心賺錢。”記者又隨機走訪了三五家小超市,一家商戶的觀點是“有些‘證件’帶有警示意味,小孩子們一笑而過,過分解讀的是大人。”

  下午3時,記者在一家小超市看到了“喝酒開車證”,商戶説:“有小學生將這本‘證件’買來送給爸爸,讓爸爸酒後別開車。打開‘證件’,上面標有‘開車不喝酒,喝酒莫開車’字樣。”記者看到,這本“喝酒開車證”信息包括:“嗜酒如命,竟以身試法,開車橫衝直撞……准許傷癒後去監獄服刑,特發此證,以示警戒。”

  “一本‘扁人許可證’用搞笑文字標榜了‘扁人’的獨特性。那學生們會不會覺得這是一件很酷、很特立獨行的事情?”教師張怡&&,中小學階段正是個人“三觀”養成的重要階段,而中小學生又普遍處在喜歡跟風、好奇心重的成長時期,這種淫穢低俗、“三觀”不正的商品,勢必産生錯誤引導。

  一位家長認為,本來就對世界十分好奇的未成年人,在面對一些被多數人追捧的新事物時,難免會以自己的理解與認知方式去解讀,也許僅僅為了合群或收穫同樣的支持與追捧而不顧內涵,直接照搬。

  記者在一則“搞笑整蠱證書”視頻的評論區看到這樣一條留言:不管是正向警示還是負面引導,年幼的孩子並不能準確理解“證件”文字的真實含義,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地方。

  監管 向“無底線營銷”説不

  此前,市民李女士通過12345熱線反映,一家小超市疑似售賣此類“證件”。很快,熱線工作人員在部分區域展開走訪,工作人員稱:“我們需要找到涉事的文具店,其註冊地屬於哪個區,每個區都有各自的市場監管部門。如果有人投訴舉報,那第一時間是所在區的市場監管局去處理。”

  “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産品,是在控制範圍內的。根據商品分類的不同,監管部門按轄區和具體職權劃分採取行動。”熱線工作人員介紹,相關部門也將根據相關規章處以相應的行政處罰。

  3日晚,記者在一則外地的“嚴厲打擊無底線營銷”整治視頻中看到,有50多種、200多本“證件”被收繳。其中還包括一些盒裝的“藥品”:“長生不老藥”“萌漢藥”“後悔藥”“渣男消失片”“一日喪命散”。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幾家較為大型的文具店,商戶稱,這類“證件”最初的模樣多為“戀愛證”“傑出青年證”“光棍證”“少女殺手證”等,在成年人之間流傳,多作為生日或情人節、“光棍節”等用來搞笑、自嘲的禮物。後來,有商家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便將此類“證件”推銷給未成年人,甚至專門開發出針對學生群體的“逃學證”“學渣證”等款式,成了學生之間相互“開玩笑”的道具。再到後來的“流氓證”“黑社會證”等帶有明顯不良導向的“證件”流入市場,引發爭議,監管也越來越嚴格,一些小商戶逐漸收斂。一位受訪者説,“作為學校周邊的商戶,相關部門對我們的管理非常嚴,就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記者對一條點讚“1.3萬”的留言印象深刻:當持“二貨青年證”的孫子給爺爺頒發“1號神經病證”這一幕出現在眼前時,人們還能一笑了之嗎?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