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禹城:建立“135”體系全力推動“兩河牽手”-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3 06/30 17:28:13
來源:禹城市委宣傳部

山東禹城:建立“135”體系全力推動“兩河牽手”

字體:

  今年以來,山東省禹城市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雙碳”戰略,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貫徹落實市委“兩河牽手”工程部署,取得明顯成效。

  高點定位,明確“1”個總體目標

  以實施“兩河牽頭”廊道(禹城段)建設工程為核心,深入推進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水、路、林、文、景”融合發展廊道、健身休閒廊道、文化景觀廊道和鄉村振興示範帶,把禹城段打造成“兩河牽手”生態廊道的樣板工程。

  高度重視,強化“3”項推進措施

  高規格推動。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指揮部,設立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工作專班,統一組織協調推動整體工作。實施國企一體化管理機制,整個工程全部由禹城市交投集團負責投資、建設和運營。壓實鎮街責任,相關鎮街負責本轄區內土地流轉、地上附着物遷佔和施工秩序的維護。強化資金保障,通過爭取專項債券落實項目資金1億元。

  高標準規劃。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聘請高水平團隊,對禹城段深度規劃,明確堤頂路及配套設施的結構標準,充分融合大禹治水文化、農耕文化,提升工程內涵。

  高效率推進。2月11日召開遷佔動員大會,積極主動向前推進,2月底完成1967.5畝的全部遷佔工作,為工程開工建設贏得主動。8月底前完成36公里堤頂路建設。

  高標建設,推進“5”個要素融合

  以“水”為脊。推動“兩河牽手”工程全面延伸,在禹城全域實施“三水共治”(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水污染治理)、“水系連通”工程,對25年沒有清淤的徒駭河進行全面清淤,建設佔地1800畝的施女湖水源工程,以徒駭河為主軸,打造“一橫八縱三環聯動,兩河牽手水系連通,五湖多源四水共享”的全域水網體系,河道總里程達到408公里。進一步加強禹城市河道與省級骨幹水網的互聯互通,提升河道引調蓄截排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防洪抗旱能力和水利現代化管理水平,構建“蓄泄兼籌、多源互補、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供水體系。

  以“路”為脈。禹城段全線約36公里,全部高標準建設“6+1.5+3+2”路網工程(6米黑色瀝青綠蔭行車道、1.5米綠化隔離帶、3米朱紅色瀝青騎行道、2米綠色瀝青人行慢道),已完成立項、規劃設計、招標、全線清表、土方調運等工作,路基處理、底基層水泥穩定土施工等工程順利實施。在此基礎上,禹城市沿環城水系,修建42公里環城河濱全程馬拉松賽道,成功舉辦馬拉松賽事,全力打造以湖濱馬拉松為特色的禹城新名片。

  以“林”為色。建設引黃幹渠兩側1420畝綠化景觀帶,統一土地流轉、高規格綠化,堅持喬、灌、花、草結合,種植楸樹、白蠟、國槐等優良樹種,確立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綠化美化模式,形成豐富多彩、爭奇鬥艷的花草長廊。為增強生態廊道“綠”底色,禹城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總抓手,建立財政投入、部門帶動、國企參與、民企投資、民間拍賣多元化投資模式,開展全域綠化提升工程,重點實施“2+3+3”工程,即:打造京&高速和引黃幹渠2條重點生態廊道,城區、鎮區和社區村莊3區綠化,路網、水網、農田林網3網綠化。

  以“文”為魂。禹城市深入汲取德州市首屆大禹文化節成果,挖掘大禹治水文化資源,深度融入兩河牽手連通廊道工程。共打造3個主題,一是打造濱水文化展示堤、渡槽文化廣場等。二是宣傳介紹“防沙、治沙、沉沙”等內容,解密“沉砂“在大禹治水與現代污水治理中的作用。三是以水利灌溉科普館為核心,將農耕、灌溉文化延伸並與景觀提升相結合,再現不同時期利用水利設施大力發展農耕的人文百態和人民智慧。

  以“景”為襯。禹城市共規劃7個景觀、文化、休閒於一體的生態驛站,打造聯通廊道沿線豐富歷史文化、民俗記憶的宣傳展示站。為給群眾提供更好的“近水、親水、樂水”環境保障,禹城市沿環城水系,精心打造2個國家級水利景區(徒駭河濕地公園、濼清河風景區)、1個大禹治水文化主題景區(大禹文化旅游度假區),成為群眾休閒娛樂、感受大禹治水文化的好去處。(楊東梅 李梁)(完)

【糾錯】 【責任編輯:賈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