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地處魯中腹地,南依泰沂山脈,北臨黃河,如一條玉帶,從濟南睦裏莊閘起,蜿蜒穿行濟南、濱州、淄博、東營、濰坊五市後入海。自宋代1130年至1137年,小清河因鹽運在濟水故道經人工疏導引濼水東流形成運河,航運由此而興。
880多年來,時興時廢,1997年因水量不足而斷航。斷航26年後,今年6月底小清河將全線通航,小清河即將再現船桅林立的景象。那麼,小清河復航後,將為它的源頭濟南帶來什麼?
補齊水路運輸短板
6月15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中建築港集團承建的濟南港主城港區一期工程的施工現場探訪。主城港區港池水域寬闊,港區的龍門吊和固定吊在藍天的掩映下雄偉壯觀。主城港區位於荷花路小清河橋下游200米處,是小清河復航工程的起點,也是小清河沿線眾多港口中的第一座港口。
小清河是集航運、防洪、生態、環保、旅游等多重功能於一體的河流,是山東省內河航道布局規劃“京杭運河、小清河、黃河、徒駭河”為根基的高等級航道網“一縱三橫”中的重要“一橫”,也是山東省一條難得的具備海河聯運開發條件的運輸通道。《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年)》中提出,在小清河復航後,將成為山東省內東西貨物運輸的大動脈。
在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水運處一級調研員蘇力看來,小清河復航除了具備上述多個重要功能外,對濟南來説意義更為重大。“小清河復航後,補齊了濟南水路運輸的短板,大大完善了濟南的交通運輸結構。濟南有了自己的出海航道,將真正成為一座內陸港口城市,邁上‘海河聯運’的新征程。”
水路運輸是交通運輸方式中成本最低、低碳節能環保的運輸方式。“公路運輸佔比能達到七八成,運輸成本高,濟南乃至山東看到了小清河作為內河航運的價值,利用好這條河比新建一條高速公路強很多。小清河復航能實現公水聯運、鐵水聯運,完善了濟南的立體交通體系。”山東大學交通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分析。
濟南港腹地更廣闊
無港不成航,實現船通大海,除航道建設外,港口工程至關重要。濟南港規劃建設了主城港區和章丘港區,形成“一港二港區”發展格局。主城港區分三期建設,一期擬建1000噸級泊位8個,港口綜合通過能力630萬噸/年。章丘港區分兩期建設,一期擬建1000噸級泊位6個,港口綜合通過能力510萬噸/年。
6月15日下午2時許,記者來到小清河復航工程沿線的章丘港區探訪。中鐵二十五局集團濟南港章丘港區一期工程項目部總工程師馮廷明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港口的港池、碼頭、堆場已經全部完工,正在進行收尾工作。“5月12日,章丘港區順利通過了竣工驗收,這標誌着章丘港區達到投入使用條件。”
據悉,濟南港的直接腹地為濟南市,間接腹地為聊城市和德州市東部及周邊地區。濟南港作為新建內河港口,以集裝箱、件雜貨運輸為主,包括裝備製造類産品、工業鹽、散糧、鋼材等,未來將逐步發展成為具備裝卸倉儲、中轉換裝、運輸組織、臨港開發、現代物流、生産生活等綜合功能的現代化內河港口。預測2025年濟南港吞吐量為1040萬噸,2035年將達到2070萬噸。
以超大件貨品運輸為例,濟南港的腹地有較多大中型機械設備生産企業,需要運輸大件物品,走高速比較昂貴,而且大件物品尺寸超限也會造成很大不便,走水路運輸反而經濟合理。小清河復航後,可以從小清河沿線港口直接水運至濰坊西港區轉水或者採用水路直達至沿海港口。
産業集聚形成園區
濟南“東強”戰略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實施“四港三區”聯動,策劃打造樞紐新城,其中小清河港(濟南港)是“空、鐵、公、水”四港之一。該片區將集聚打造國際陸海樞紐港核心區,推進樞紐和城市互促聯動發展,構建內陸沿海雙向開放樞紐、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
以章丘港區為例,該港區位於國道308與小清河的交叉處,再往西行便是濟南至高青的高速公路,往南通過潘王路連接青銀高速,交通非常方便。從地理位置看,章丘港區地處章丘西北部,該區域是濟南重要的工業區,對於大宗貨物的運輸需求也非常大,投用後將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港口是交通基礎設施,有很大的帶動作用,濟南港建成後將通過低廉、便捷的運輸方式助力企業降本增效,那些對大宗原材料依賴性強的産業以及外向型産業就會慢慢集聚於此,並形成有活力的園區,帶動整個片區的發展。”蘇力&&。
此外,立足濟南港銜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區位優勢,濟南還將把港口作為促進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北方重要支點,深化與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推動濟南更深一步融入國際産業鏈中。在港口設置口岸,依託班輪,提升港口服務功能,降低企業通關成本,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將濟南港打造成國際物流聯通樞紐港。(劉飛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