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常老人用一生見證小清河的變遷。
88歲的老縴夫董兆常沒想到,他還能等來小清河復航的這一天。6月17日,“清河入海”徒步小清河系列融媒報道組來到了小清河邊的濟南市章丘區辛豐村,遇到了這位小清河變遷的見證人。
60多年前那個一把力氣的小夥兒已是耄耋之年,當年挺直的腰板已經有些彎了,而小清河也不再是那條小清河,靜靜地訴説着這些年的變化。小清河要復航了。這個在河邊長大、曾以河為生,和小清河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縴夫,等待着汽笛聲再次響起。
兒時河邊追船跑
小清河邊的老縴夫已經不多了。88歲的董兆常老人顫顫巍巍掰着手指:當年一起拉船的四人,現在只剩下他一個。
辛豐村已有千年歷史,小清河穿村而過,北岸是村居,南岸是農田,村民往來兩岸靠的是村北口的一座生産橋,來往的船都在村裏停靠。岸邊辛豐村的村民就見證了小清河的點點滴滴。
“每天能有三四艘船靠岸,那會兒,村裏一響起汽笛聲,我們就知道船來了!”6月17日,談及小清河航運的過往,黨支部書記董道新等村民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當時,不少船在我們村停靠,一天能有四五艘。”董道新口中的“當時”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清河光景,“我今年48歲,當時也就八九歲”。
根據史料記載,清末小清河航運崛起,小清河就此成為山東省內的“黃金水道”。除去官方的航運碼頭外,小清河沿岸還有許多民用碼頭,辛豐村便是一處——不少商船在此轉運煤炭、木石、海鹽、布匹。
“他們會來村裏買麵粉、麵條;遇到水淺時節,他們一待就是半個月,等蓄了水再走。”董道新説,那時候小清河上的貨船航速很慢,上下游之間往來,單程便需要一週時間。
在河邊追着船跑,是董道新兒時與小夥伴們最愛玩的游戲。在他們眼裏,船上滿是“寶貝”。小清河下游羊角溝過來的貨船,雖然運載的大都是海鹽,但不少船員還會帶點魷魚、海蟹、海魚等海鮮,有的甚至還帶來魚幹、腌蟹。
“內陸人,尤其是小孩子哪見過這些呀,都覺得很新鮮。”董道新説,船在村子停靠的時候,這些大海的新奇味道也成為村民的搶手貨。
就這樣,小清河拓展了辛豐村村民的收入,也讓董道新等眾多村民認識了大海。直到20年後,30歲的董道新來到了真正的大海邊,回憶起的依舊是兒時的場景——那些橫着爬的小螃蟹、那些聞着腥吃着香的海魚,以及一艘艘在小清河駛過的小船。
當年拉船人已老
但在老縴夫董兆常的眼裏,董道新等年輕一輩對於小清河航運的回憶,還是不夠深刻。
彼時,作為主要交通樞紐的小清河,舟楫雲集、商賈雲集,商業繁榮,風光無限。下游運鹽、上游運建材的生意,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60多年前,在尚無機械動力的時代,小清河內的漕船行駛主要依靠人力,尤其是下游前往上游的船隻,基本上都是靠河兩岸的縴夫拉動才能移動。於是,匍匐身軀、低頭向前的拉船縴夫畫面,經常出現在清河兩岸岸邊。
“當時船老闆在村裏招人,為了生活就去當了。”當時20多歲的董兆常剛結婚,本着糊口的目的,和兩個村民一道當上了縴夫。
“四個人管一條船,挂上繩子以後,一個人在船上掌舵、操控桅桿以控制船方向,另外三個就在岸上拉船。”老人一邊説着,一邊把雙手放到右肩膀位置,比劃着當年的拉船動作。
“緊七慢八。”董兆常説,從濟南到小清河的入海口羊口算一趟,四人組走走停停,吃住都在船上,“快的話,七天就能拉完一趟;慢的話,一趟用八天。”
那時候因河謀生的人有多少呢?回憶起過去拉船的場景,董兆常伸出手指着,“沿着小清河,我們的前面後面都是拉船的人。”
董兆常介紹,從濟南板橋往下游羊口拉船的時候,一路順流而下,比較省勁。“有風都不用拉,船自己就走了”。但自下游而上或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四個人就有點吃力了,有時候沒走幾步就得歇歇腳。
“一趟七八天,一個月差不多能拉4趟,錢都是幾個人分了,差不多一個月幾十塊。”董兆常説。
曾經生意格外好
小清河上的生意好了,村子裏的船也多了。
過去舟楫帆影的場景,董兆常老人仍歷歷在目,“村裏就有兩條對漕船,我自己還有條小捕魚船。”對漕船是小清河頗有特色的運輸槽船,有些河段很窄,它可以把對接處拆下來,形成兩條短船,方便來往行走、掉頭。
後來,機械船替代了人工船,縴夫的行當也就逐漸消失。老縴夫董兆常有時會在岸邊聽着船上來往的汽笛聲,回想著過去那些彎着腰匍匐拉船的場景。
1997年,隨着陸路交通的不斷發展、小清河斷航,碼頭、擺渡漸漸失去功能,現如今,辛豐村東西幾十里的小清河沿岸,難尋任何船隻蹤跡。當年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繁榮景象也淡出董兆常老人的視線。
“我最近經常在河岸邊溜達,就想看看現在的貨船長啥樣。”聽聞小清河即將復航,想象着村旁的這條河將再度熱鬧起來,董兆常難掩激動。
喜見河上架新橋
上世紀70年代末,縴夫的行當逐漸消失後,老縴夫董兆常在村委會謀了個活兒,卻也一直見證着小清河的歷史和故事。
縴夫靠河吃飯,家裏的麥子地也是。300余畝農田位於小清河兩岸,年輕時,董兆常家裏就種着一片地。和村子裏的很多戶人家一樣,這些糧食喝的就是小清河的水。後來,董兆常見證着土地上的作物不斷變化——過去清澈的時候,種植“吃”水多的經濟蔬菜;後來小清河污染了,就換成了小麥;再到後來,小清河又“清”了,村子種上了蘋果、養出了金蟬。
如今,讓董兆常欣喜的是,隨着復航的時間越來越近,新橋來了。
跨小清河連接村南北,村民們往來最早的時候靠船渡,1993年,村民們集資建了一座橋。橋是水泥鋼結構,寬7米左右,沒有名字,就叫成了“辛豐村生産橋”。30年來,這座老橋伴隨着村民步行、騎車過河,是村子的“功臣”。但是隨着小清河復航在即,橋高不滿足於通航的要求,村支書董道新得到消息,政府要出資,拆舊橋,換新橋!
董兆常時不時地就去小清河邊看看新橋建設的進展,慢慢地,橋墩建好了,道路建好了,拱也建好了。新橋是在三個月前建好的,董兆常來到了橋邊,道路寬敞平坦,雙向兩車道,橋的上方還有一座漂亮的大紅色橋拱。這座新的現代化橋梁,河道上沒有橋墩,為後期船舶航行留出了足夠的空間。而這樣的橋梁,在小清河全線還有37座。
夕陽下,董兆常老人又一次來到了新橋上。他看著清澈的小清河,縴夫們拉船的畫面不時飄來。或許,當小清河復航的汽笛聲響起,岸邊雀躍地跑來一個孩子,開心地看著一艘艘駛過的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