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有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落到基層-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6/09 15:35:44
來源:大眾日報

山東聊城有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落到基層

字體:

  一個蘋果核需要一週的時間才能腐爛成泥,香蕉皮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一個易拉罐可能需要一百多年才能被分解,普通玻璃啤酒瓶則需要一百萬年的時間融入泥土……在山東聊城度假區生活垃圾分類實踐基地墻上的垃圾分解表清晰地註明了各種垃圾降解所需要的時間。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垃圾需要分類處理才能變廢為寶、循環利用。聊城市將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融入廣大居民的日常生活,一個個垃圾分類小屋、街區綠島成為水城街頭巷尾的風景線,讓垃圾分類觸手可及,成立聊城市循環資源回收分揀中心,將垃圾變廢為寶,真正實現資源化利用。

  居民積極踐行垃圾分類

  每天將分類好的生活垃圾提下樓,刷卡後,再將生活垃圾分門別類地投進相應的垃圾桶,已經成為東昌府區新區街道光岳花園小區居民張振芳的習慣動作。前不久,張振芳一家與鄰居毛運強一家一併被評為光岳花園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優秀家庭。

  生活垃圾分類小屋沒有一絲異味,小屋外邊張貼着各類回收物的價格,公開透明。督導員王晴不僅將小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同時還&&前來兌換積分的居民核對禮品發放。遇到有居民大件垃圾需要清理回收,王晴還會駕駛三輪車上門服務,光岳花園小區一千多戶居民的生活垃圾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記者從聊城市城市管理局獲悉,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公共機構、1745個居民小區實現了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全市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房(亭)3000余個,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6000余個。

  東昌府區作為聊城市主城區,過去,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一直是個難點。如今,在東昌府區風貌街小學斜對面,一個街區綠島成了周圍居民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好去處。

  “今年初,我們與風貌街小學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動,先是引導孩子們來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基地參觀學習,隨後孩子們在生活中踐行垃圾分類,每週五每個班的孩子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將自己攢的垃圾帶到街區綠島投放。5月初,我們進行了統一核算,風貌街小學的孩子們共回收了4000多塊錢的垃圾,孩子們將這筆錢捐給了聊城市雙擁辦。”6月2日,東昌府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黨組成員、垃圾分類工作負責人張石秀説。據了解,像這樣的街區綠島,聊城市城區共建設了22個。

  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宣傳教育引導是重要前提。2022年投入使用的東昌府區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教育基地成了孩子們和社會團體的熱門打卡地。

  生活垃圾實現資源化利用

  “我們按照‘四分法’將生活垃圾分為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通過AR互動游戲,眾多參觀者競相PK,將虛擬垃圾與現場環境融合,起到了寓教於樂的作用。”東昌府區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教育基地講解員范昕偉邊説邊作演示。

  分好的垃圾都去了哪?“像藥品等有害垃圾,需要由專業的公司去處理,回收價值低的垃圾和其他垃圾進了垃圾焚燒發電廠,而廚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則實現了資源再利用。”張石秀告訴記者。

  在聊城度假區生活垃圾分類實踐基地,一台白色的廚余垃圾處理器正在運轉。“吃進去爛菜葉子,‘吐’出來的就是花肥、營養土。”聊城中通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譚憲彬拿起一袋褐色的東西向記者展示説,“我們公司運營管理的所有生活垃圾分類小屋所收的廚余垃圾,都統一送到這裡加工成花肥,居民可以拿積分兌換,真正實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6月2日,在聊城風貌街區綠島,記者看到舊衣物、玻璃瓶、易拉罐、廢紙、舊書報等各種各樣的回收物分門別類地擺放整齊。這些物品最終進入聊城市循環資源回收分揀中心,這是聊城市東昌府區投入運行的首個生活垃圾分類專業分揀處理&&。

  “像啤酒瓶,我們按照不同的品牌分揀出來,進行打包,再與啤酒生産企業進行直接對接合作,這些啤酒瓶被重新清洗過後再灌裝上新鮮的啤酒進行銷售。廢紙板、舊書報之類的物品也進入了聊城本地企業的中冶銀河紙業加工車間,經過重新再利用變成新的瓦楞紙、再生紙等。”聊城市城郊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建南説。聊城市循環資源回收分揀中心日處理能力達100余噸,分別設置了廢紡織品、廢紙、廢鐵、廢塑料、廢有色金屬及廢玻璃等六大回收分揀功能區,全面承擔起東昌府區及部分周邊區域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末端資源化處置。

  記者從聊城市城市管理局獲悉,目前全市共建設可回收物分揀中心6處;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6座,日處理能力4200噸;餐廚垃圾處理廠2座,日處理能力350噸;建設廚余垃圾就地資源處理站3處,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基地(主題公園)9處。今年將在全市選取1個街道、11個社區開展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道、示範社區創建工作,打造街道、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樣板,有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落到基層、深入群眾。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