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聚焦一老一小 打造幸福生活共同體-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3 06/06 18:28:08
來源:濟南日報

濟南:聚焦一老一小 打造幸福生活共同體

字體: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一老”情連夕陽,“一小”牽繫朝陽,完善“一老一小”服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各區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舉措,紮實做好“一老一小”的服務保障,引導“一老一小”有效融入基層治理,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多層次需求,讓“幼有善育,老有頤養”落到實處,繪就美好生活“同心圓”。助力“老有所樂”讓養老變成“享老”。

  為提升轄區老年居民生活品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讓更多的老年人成為老年教育的受益者,近日,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五社區老年大學在街道文體科的指導下,聯合心智青“為老”志願服務隊,每週開設形體班與聲樂班,讓居民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聲樂課堂上,老人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樂理知識,唱響一首首紅色歌曲;形體課堂上,老人們換上練功服,挺胸抬頭展現“銀齡風采”。都説歲月不饒人,在她們身上卻感受不到歲月的痕跡,反而洋溢着健康、熱情與活力。

  “許多學員最初都是零基礎,想學卻不知道去哪。社區的老年大學為居民們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的&&,讓大家可以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潛力,豐富晚年生活。”參加老年大學課程的甸柳新村街道第五社區愛心藝術團團長張女士説:“在教學日之外,學員們還利用業餘時間自主學習,由指導教師跟蹤輔導,將教學延伸到校外,開闢出了‘第二課堂’‘第三課堂’。”

  下一步,甸柳新村街道將持續發力,推進“老有所學”暖民心行動,共同探索老年教育辦學新途徑、新模式,切實辦好“家門口”的老年學校,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用實際行動托起幸福的“夕陽紅”,讓養老變成“享老”。

 共“童”參與“議”起成長

  為進一步宣傳兒童友好理念,鼓勵兒童參與社會治理,打造環境友好、服務完善的兒童社區生活圈,近日,歷下區智遠街道盛福百合社區聯合歷下區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組織社區兒童圍繞“防止校園欺凌”主題開展兒童議事活動,共有13名兒童議事員參與本次議事會。

  “除了推搡、踢打、搶東西,嘲笑、辱罵等也都是校園欺凌行為……”圍繞“校園欺凌”的議題,小議員們積極分享了自己對於校園欺凌的所見所聞和看法認識。針對預防校園欺凌的議題,工作人員引導孩子們思考應該如何預防和治理,大家暢所欲言、建言獻策,白板上寫滿了孩子的見解。

  根據建議,工作人員與小議員們共同分析相關校園欺凌問題,商議預防校園欺凌的對策和方法。議事會通過讓大家聽、寫、説、學的方式,加深對每一次議事主題的認識,鼓勵孩子錶達自己的想法,為兒童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盛福百合社區將繼續創新議事會形式,輪流做議事“小助教”,帶頭探索討論,引導激發議事員們訴求表達、參與決策的熱情,為社區治理建言建策。社區也將持續完善兒童議事&&,實現把兒童視角納入社區治理決策體系,全面推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

  老幼兼顧共享美好

  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的骨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那怎麼判斷自己得了骨質疏鬆呢?有沒有什麼好的預防方法?近日,歷下區趵突泉街道濼文路社區黨委邀請歷下區人民醫院醫生王瑞山開展“揭秘骨質疏鬆”健康知識講座。

  講座中,王瑞山為居民詳細介紹骨質疏鬆的定義及分類、骨質疏鬆的常見症狀和危害以及如何防治骨質疏鬆等內容。“骨質疏鬆不可逆,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減緩它發生的腳步,比如在日常飲食中適當補充鈣劑,喝牛奶、曬太陽、勤鍛煉,這些都可以減緩骨質疏鬆進度。”王瑞山通過列舉具體的方法,對居民提出適宜的建議。同時,他安撫居民,要以平和的心態,理性對待骨質疏鬆、腿腳抽筋等因年齡漸長而出現的不適。清晰的表述、科學的講解,這堂健康課讓社區中老年人深入了解了“骨質疏鬆”的發生、預防及安全使用骨質疏鬆藥物等知識,增強了居民的健康意識。

  對於家裏老人來説,關注自身健康是重要的事情,可對於孩子們來説,上學是頭等大事。近日,濼文路社區聯手山東省實驗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宣講活動。山東省實驗幼兒園園長宋玲以“教育,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旅行”為題,詳細講解如何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倡導用更具未來的眼光,用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方式,以“潤”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鼓勵家庭與學校攜手共赴一場幸福之旅。隨後,志願者們深入社區,來到居民朋友身邊,分發宣傳彩頁,促進科學育兒理念的傳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老一小,猶如家裏的兩個寶,一方連着過去,一方係着未來。濼文路社區從居民實際需求出發,舉辦專業性強、服務性強的活動,使居民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感。

  多元養老模式托起幸福“夕陽紅”

  為更好回應“老有頤養”的民生關切,市中區舜玉路街道着力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及其子女幸福感顯著提高。

  街道盤活社區現有各類存量商用、閒置和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做好養老服務設施的“增量”,着力打造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同時,建立常態化走訪制度,全面掌握轄區高齡、失能、獨居、空巢老人等群體的具體情況,並借力“五社聯動”,不斷壯大養老服務聯盟,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其中,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精神關愛、心理諮詢、康復治療和生活幫扶等多種專業服務,提升社區養老服務水平。

  幸福不止於吃得好、住得好,更應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舜玉路街道各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閱覽室、舞蹈室、書法室、棋牌室,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務、文化學習、娛樂健身、諮詢調解等場所,打造家門口養老的“幸福驛站”。針對轄區老年人的興趣特長和個性化需求,以“銀齡”點單、社區接單、社會組織派單的方式,推出老年智能手機班、油畫班、合唱團等課程,並在重要節點組織大家包水餃、包粽子、開展文藝匯演,一系列有溫度、接地氣的活動,讓轄區的“銀發族”幸福感倍增。

  聚焦“一老一小” 托起“朝夕美好”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是牽動億萬家庭的重要民生關切。歷下區大明湖街道統籌做好養老、育兒等各項工作,不斷滿足居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為“一老一小”創造更加美好、更高品質的幸福生活。

  大明湖街道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體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結合轄區內外各優勢資源,統籌策劃新形式志願服務活動,積極推進各項服務提質增效。例如,街道積極探索健康養老新模式,推出“一週樂生活”系列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相關活動上百次;持續關注“一老一小”,開展“繪就文明”“愛心義賣”“公益攝影”“智慧助老”手機班、“服務近鄰”理髮義診、“睡眠管理”心理疏導等各類主題活動數十場,引導形成向上向善主流價值觀,打造幸福生活共同體;以閱讀為方法、以社區銀發族和兒童為服務對象,着力營造老幼共融的社區文化,以“潤心書房”等社區閱讀共享空間為服務&&,組織老幼共融的親子閱讀實踐、爺爺奶奶故事會、圖書漂流、知識講座等活動,鼓勵銀發志願者和兒童志願者參與社區建設,使“一老一小”聯結,雙向奔赴。

  同時,大明湖街道整合“愛照護、長者食堂”陣地實體與“家家幫”服務載體,完善“明湖助老”服務,實現“老有善養”;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為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切實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實現“幼有良育”。

  引導“銀齡”參與社區治理 老有所為讓“夕陽”更美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同學們,這句詩大家都學會了嗎?”近日,歷下區龍洞街道鼎秀家園社區少年宮裏周末仍是書聲瑯瑯,充滿歡歌笑語,張泉權、黨茂領、周曙光等10余名社區居民志願者發揮所長,開設古詩文、硬筆書法等公益課服務轄區少年兒童。這是龍洞街道積極引導低齡老年人參與社區治理、志願服務,發揮“夕陽”餘熱的一個縮影。龍洞街道發揮轄區離退休黨員幹部人數多、經驗豐富等優勢,依託社區黨群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等陣地,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通過積分兌換服務等方式,積極組織引導低齡老年人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志願服務,在社區開設朗誦班、葫蘆絲班、合唱班、戲曲班等公益課程,身體力行地服務同齡及年齡更大的老年人,豐富轄區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夕陽紅”成為最美“志願紅”。

  同時,街道以“關心下一代”為出發點,創新活動載體,關注青少年成長。依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少年宮等,組織老年志願者力所能及地發揮餘熱,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時間,在社區開設古詩文、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公益課程,志願為轄區青少年提供服務。開展多種形式的“大手拉小手”活動,帶領青少年一起參與環境保護、垃圾分類,不斷優化青少年成長環境、提升青少年思想素質,展示社區居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切實增強群眾幸福感。

  “緯”民辦實事 繪就“朝夕美好”幸福畫卷

  “一抵二壓三襯托,指實掌虛腕靈活,角度適宜方向正,筆畫輕重細琢磨。”近日,天橋區緯北路街道仁豐社區書法班開課了。課堂上,社區書法老師孫福中帶領學員們從基本的書法知識和書寫姿勢開始學習,循序漸進,提高學員們學習書法的興趣。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書法的魅力。

  同樣暖心的畫面出現在錦繡華府社區舞蹈室內,伴隨着悠揚、歡快的音樂,一個個嫻靜優美的舞姿曼妙展開……為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緯北路街道濟南家庭電視老年大學舞韻課堂也成立開班。課堂上,專業舞蹈老師認真傳授舞蹈基本技能,耐心講解舞蹈動作要點,學員年紀雖已近花甲,但腳尖一踮一放、左右騰挪間洋溢的卻是澎湃飽滿的能量。

  為加快推進“一老一小”民生普惠工作,讓群眾感受有溫度的社區服務,今年以來,緯北路街道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統籌開展“為老”“為小”社區志願服務活動,例如,在幼兒園開展爭做“光盤小達人”活動,在社區組織健康養生講座等,多措並舉推動服務能力、服務品質雙提升,繪就“朝夕美好”幸福畫卷。

 推進社區食堂建設 打造“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社區長者食堂解決了我的大難題!過去每天我既要照顧生病的老伴,又要做飯,幾乎忙不過來。自從吃上食堂,我們家頓頓不重樣,吃得營養又可口。”中午時分,在天橋區無影山街道翡翠郡社區長者食堂,年過七旬的張奶奶剛買完兩份套餐後高興地説。

  今年以來,翡翠郡社區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關切,力爭實現老有頤養、幼有善育,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破解轄區老人就餐難問題,社區通過整合資源、借助場地,全面推開社區食堂建設工作。社區按照60歲至69歲享受套餐優惠,70歲至79歲、8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餐分別補助不少於1元、2元的方式,為老年人打造“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除滿足老年人的“一日三餐、四季煙火”以外,翡翠郡社區還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來幫助孩子塑造品格,體驗樂善好施的快樂。近日,翡翠郡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蘿莉泡泡閱讀館開展的《彩虹色的花》親子故事會活動備受好評。“我們希望通過親子故事會活動,積極引導孩子和家長共同走進故事、走進閱讀,同時鍛煉孩子們的社交能力、語言能力及音樂感受力。”翡翠郡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負責人説。

  退休教師變身理髮師 義務服務全村老小23年

  近日,在濟陽區代家村的一處小院裏,年近80歲的史秀仁正在為村民義務理髮。退休後,他堅持義務為村民理髮長達23年,用行動踐行自律助人的新時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幫助他人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咱幹理髮不圖利,是為了為人民服務,凡是年紀大的都有表格,可以定期過來理髮。”史秀仁説。

  史秀仁原來是一名教師,退休之後,他就琢磨着幹點有意義的事。一個偶然的機會,史秀仁發現,村裏的老人理髮是個難題。“我出去理髮,人家不願意給老年人理,再就是有的身體不好,也沒有時間去理髮。”史秀仁説。

  早年在學校教學的時候,史秀仁就自學了理髮的手藝,利用業餘時間義務為學生理髮。就這樣,退休之後,理髮的手藝又重新拾了起來。近些年,中青年人大多數外出打工,史秀仁主要為老人和孩子理髮。身體不好的,史秀仁還會上門服務。

  在代家村,史秀仁不僅堅持義務為老人和孩子理髮,還為村裏編寫了村志,為村民寫春聯,幫助村民料理紅白事等,從未拿過集體和村民一分錢。“這些人找到我,他們需要什麼我就盡全力滿足他們。”史秀仁説,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能夠幫助別人。

  “史老師是一個熱心腸,人品很好,我們村裏老老少少都信任他、尊重他。”提起史秀仁,代家村村民豎起了大拇指。

  啟動“6199驛站”點亮朝夕“幸福燈”

  近日,歷城區王舍人街道萬象新天東區社區聯合“雙報到”單位舉辦“黨建引領、社企融合,點亮朝夕幸福燈‘6199驛站’”啟動儀式。

  “6199驛站”啟動當天,該社區邀請歷城區交警大隊洪樓中隊民警開展守護“一老一小”交通安全知識宣傳活動。交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及老年人宣傳乘坐摩托車不戴頭盔、逆行、闖紅燈等交通違法行為的危害性,教育孩子們要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據了解,“6199”驛站是社區、企業聯合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感的創新舉措。根據轄區特色,驛站將“一老一小”作為重點服務群體,通過黨建聯建合作、市場化推進、公益志願活動等手段,打造便民生活圈,切實滿足市民生活需求。下一步,社區將依託“6199驛站”、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未成年人保護站、婦女兒童之家等資源,共同構建社區關愛新模式,把暖心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打造養老“心”陣地 讓老年人生活更美好

  “在這裡吃飯很方便,村幹部&&忙前忙後,心裏高興吶!”説到商河縣沙河鎮沙河社區的幸福院,老人們紛紛打開話匣子:“我們都這把年紀了,沒想到能趕上這樣的好事!”

  老人們所在的沙河社區,是個搬遷社區。為了方便老年人生活,該社區高標準建設日間照料中心,配套休息室、餐廳、廚房、活動娛樂室、康復室、衞生間等功能室。目前11名老人長期入住,在解決老人及困難群眾生活保障的基礎上,還為老人們提供了交流溝通及精神文化生活陣地,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目前,沙河鎮已建設1處鎮級敬老院、35處農村幸福院。“沙河鎮敬老院已入住26位老人,大部分是鄉村裏無兒無女或者子女沒有在身邊的高齡、失能老人。”沙河鎮敬老院負責人姜凱旋介紹,該鎮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推出“醫養結合”服務,根據實際情況為老人制定康復訓練,廣受老人們好評。

  為弘揚敬老愛老的中華傳統美德,該鎮多次在幸福院和鎮敬老院組織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免費理髮、節日專業攝影師拍照、幫助行動不方便的老人打掃衞生……老人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貼心的愛心服務。

  “三九孝老日” 關愛老人暖人心

  近日,在萊蕪區口鎮街道下水河村的幸福院裏,愛心志願者們忙着剁肉、和面,準備為幸福院的老人們煮上一鍋熱乎乎的餃子。

  為解決年輕人後顧之憂,提高村內老人的幸福感,從2018年起,口鎮街道下水河村開展了“三九孝老日”志願服務項目,在每月農曆初九、十九、二十九,村裏黨員帶頭,同愛心志願者一起買肉買面、購買生活物資,為下水河村幸福院裏的老人包水餃。不僅如此,他們還為老人們打掃衞生、提水、整理床舖、梳頭髮、陪老人們聊天解悶,為老人送來精神慰藉。

  “以前還不大想來,來了後卻不想走了……”幸福院裏的老人們經常將這句話挂在嘴邊。幸福院裏還設有休息室、娛樂室、餐廳等設施。天氣好了,大家坐在外面的長椅上,曬曬太陽,身暖心也暖。

【糾錯】 【責任編輯:賈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