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用拱棚種植黃瓜,如今蓋起了溫室大棚,寬敞又保暖。”
“有了效益,雖然忙了點,但心裏是甜滋滋、喜滋滋的。”
“銷售車排到了家門口,銷路越來越廣了。”
……
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變化在莒縣陵陽街道葛湖新村發生着。
20年的時間,山東省莒縣葛湖新村如何將黃瓜産業做的從無到有,年産量達7000萬斤?
打品牌 黃瓜有了“身份證”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
2001年,葛湖新村開始發展黃瓜産業。村民看著黃瓜價格非常客觀,便瞄準了黃瓜産業,建起36個溫室大棚開始發展黃瓜産業。
“大棚黃瓜産量可喜,一個棚日産量最多可達一千三四百斤,按照市場價格每斤2元,收益還是很可觀的。”正在摘黃瓜的葛湖新村菜農賈女士高興地説道。
眼下正值黃瓜生産旺季,市場價格相對偏低,但葛湖新村的黃瓜每斤價格仍比周邊地區高兩三角錢。其中,孫家葛湖村種植黃瓜的面積達400畝,每年多增收1200多萬元,種黃瓜讓孫家葛湖村幾乎家家戶戶成了萬元戶。
據介紹,葛湖新村採取零售、銷往大型超市、蔬菜批發市場等銷售渠道,黃瓜不愁賣不出去。在孫家葛湖蔬菜交易市場,威海、青島等周邊地區卡車每天都排起了長隊,甚至還有來自安徽、江蘇、上海等地的運輸車輛。
“黃瓜産業要大發展,必須走出去創品牌。”孫家葛湖村村黨支部書記孫鳳田説,如今,葛湖新村創立了自己的黃瓜品牌——葛湖品牌,小黃瓜真正成為“小康瓜”,托起菜農致富大夢想。
強科技 種出生態黃瓜
6月2日,走進莒縣陵陽街道葛湖新村黃瓜産業基地,一棟棟設施黃瓜大棚井然有序,棚內黃瓜碩果纍纍,一根根翠綠的黃瓜挂滿藤蔓,頂花帶刺,清香撲鼻,長勢喜人。菜農正在忙着採摘黃瓜,現場一派熱鬧與豐收的景象。
“我們種出來的黃瓜品相好,瓜肉清脆爽口,維生素、微量元素含量高。採用生物防蟲殺蟲技術,應用了平衡配方施肥、集約化育苗、膜下溝灌節水等先進技術,質量全部達到無公害或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陵陽街道科協主席、農技助理劉蘭明介紹,目前街道共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平衡配方施肥技術覆蓋36個大棚,增産效果達8%以上。
先進科技是提升黃瓜品質的重要支撐。目前,葛湖新村不斷引進、學習先進農業科技,從沂南、壽光等地引進黃瓜優良品種,畝産達5萬斤,並結合氣候、土壤等條件,加上成立了大森、海軒等農業合作社,大棚黃瓜品種達5個。
促發展 黃瓜産業不斷攀升
菜農賈女士每天準時準點到黃瓜基地開始一天的工作:施肥、澆水、落秧、摘瓜……“我是葛湖新村的村民,流轉了3畝地,每年都有土地款入賬,還能包大棚賣黃瓜,收入很客觀。”
從村幹部帶頭流轉土地,幹給群眾看,到規模化種植,領着群眾幹,再到堅持精品高質發展、加強産學研融合的新一輪擴面增效。葛湖新村黃瓜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500畝、全産業鏈從業人員近2000人,年産鮮食黃瓜約7000萬斤。
近年來,陵陽街道設施蔬菜穩步發展種植黃瓜已成為菜農增收致富的好路徑,並將常態化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加強對菜農們種植黃瓜的技術培訓,引導菜農科學種植黃瓜,走出一條科學種植、産銷一體、抱團闖市場的道路。
“小黃瓜不僅撐起了葛湖新村群眾幸福生活,更撐起了鄉村振興大産業。我們還將充分挖掘黃瓜産業文旅內涵,繼續做大做強黃瓜産業,驅動農業産業全面升級,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陵陽街道科協主席、農技助理劉蘭明説。(孫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