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調查 | 特色店鋪“小而美”裏的生意經-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6/02 09:22:18
來源:大眾日報

蹲點調查 | 特色店鋪“小而美”裏的生意經

字體:

  街區,猶如一座城市的毛細血管,展示其特色,往往是城市的地標和消費增長的助推器。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街區,組成其血肉肌理的是一個個不同業態的特色店鋪,也是其核心吸引力所在。

  作為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店的轉型發展關係消費升級、百姓就業。日前,記者到濟南、青島、淄博等市的特色店蹲點採訪,了解特色店的成長故事,對各地特色街區打造,或有啟發意義。

  從一碗餛飩到4家連鎖店

  在青島市市南區金門路街道逍遙社區的一條小巷內,隱藏著一家名為“沙布袋”的餛飩店。不起眼的店面、簡單的桌椅、擁擠的餐位,很難想像這家店曾吸引了不少演藝界名人前來打卡。平日裏,這裏也是一座難求。

  店主于衛剛今年50多歲了,被食客親切地稱為老于。下午兩點半,給店內最後一桌客人結了賬,他才有時間坐下來跟記者聊聊,這是他一天中少有的休息時間。

  “每天早上五六點鐘來店裏準備,九點開門,營業到中午兩點半,下午五點鐘再開始,到九點半左右結束。”老于説,從20年前開店起,他一直重復著這樣的生活。現在,店裏平均每天能賣出餛飩300碗。

  附近社區的居民都知道這家餛飩店排隊的盛況。今年五一期間,排隊的人從小巷子拐到大馬路上,高峰期想吃上一碗餛飩,得等上一個多小時。當年,老于退役後回到老家,與妻子一合計,開了一家餐飲店。“一開始就是賣普通的水餃、麵條,做了一段時間覺得掙不到錢,于是改成了賣餛飩。”

  對于許多青島人來説,野餛飩是刻在心底的飲食文化。“餛飩加微波烤肉,大家都好這一口!”老于説。青島的餛飩店很多,“沙布袋”能如此火爆,秘訣是什麼?在老于看來,離不了“特色”兩個字。

  “我是當地較早對餛飩産品進行創新的。”老于回憶説,最初,餛飩都是普通的豬肉餡或者三鮮餡,有一回,附近大酒店的一名廚師來店裏吃餛飩,評價説“差點‘鮮味’”。聽了他的話,老于便開始琢磨,怎麼才能把餡料變得更豐富?經過不斷地嘗試,他研制出了皮蛋肉、鹹蛋黃肉、扇貝柱、海蠣子等既讓人耳目一新又極具青島特色的新品。現在,青島的許多餛飩店都有了這些餡料的餛飩,這讓老于很是自豪。

  目前,在青島有四家“沙布袋”餛飩店,其中兩家是加盟。老于打造了兩小間冷庫,餛飩都在老店統一加工好後,配送到各個分店。“分店開業之後,對緩解老店的客流壓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老于説,但對于下一步繼續擴大規模,他也有擔憂,一是精力有限,鋪不了那麼大的攤子;二是怕加盟店品控不嚴,砸了招牌。“比起擴大規模,我更希望能做百年老店,細水長流。”他説。

  與“沙布袋”餛飩店相隔不遠的是“東海香”餐館,老板侯軍在餐飲行業摸爬滾打了三十年。這家店曾首創了大鍋蒸海鮮這一極具青島特色的菜品,讓很多同行爭相模倣。

  最近,侯軍察覺到消費者心理的新變化,對于符合自己預期的,顧客痛快買單,但對于品質不好的,就很難有回頭客。“這倒逼我們更加注重菜品和服務品質,做強別人沒有的特色。”他説。

  老建築搬來許多“年輕店鋪”

  坐落在青島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的三江裏,保留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城市肌理。百年前,這裏因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商人組建的“三江會館”而聞名。如今,這片老建築搬來了許多“年輕店鋪”。

  一家名為“失物招領”的照相館,今年年初開業後一直表現不俗。尤其是五一期間,每天接待顧客超過500人,一天十幾個小時,前來拍照的90後、00後把10余平方米的空間擠得滿滿當當。

  “我們這個模式挺新的,可能找不出第二家。最初也是抱著嘗試的心態,沒想到這麼火。”店鋪負責人左象介紹。30多歲的左象是一名職業攝影師,以前從事商業攝影工作。“這些年,隨著P圖技術和美顏、濾鏡的不斷發展,大家拍出的照片都是‘美圖’,照片好像逐漸失去了真實感。”他説。

  正是懷著這樣的理念,左象與朋友合作,開起了這家特色店。這裏提供老式相機、拍立得等復古攝影,都是“一次成像”。還有堪稱“鎮店之寶”的濕板攝影,這種拍攝方式目前在國內鮮見,而店內的價格也高達2000元每張。“雖然價格不便宜,但還是有挺多消費者願意花錢試一試。”左象説。

  一位年輕攝影師的“靈光一閃”,吸引了眾多年輕人來體驗,這樣復古又新潮的特色店,培育著新的消費增長點。

  距離失物招領照相館不遠的,是一家主打木工手作的“啄木工坊”,各色木工藝品琳瑯滿目。穿過工坊吧臺旁邊的一扇小門,來到木工工作室,消費者可以親手制作自己想要的木工産品。

  談起創業的歷程,劉磊最大的感受是:一直在搬家。在商場待過、在商圈底商待過,但是總感覺這些地方的人流與店鋪的目標客戶群不太一致。

  “搬家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摸索的過程。”劉磊説,這幾年,同行越來越多,但有些沒有堅持下來。“搬到這裏以後,明顯感覺生意好了,短短幾個月,店內顧客至少增加了三成。”在他看來,裏院的古拙氣質與木坊手作相契合,消費者更願意為帶有濃厚文藝氣息的産品和體驗式的服務買單。

  與其一墻之隔的,是在社交平臺上頗為出圈的大胡子“老張”。老張是80後,開了家“悠然商店”,主營業務是賣畫。這些畫都是老張的朋友畫的,放在這裏代賣。店裏還賣些小瓷器、小飾品,擺放得井然有序,有些人一來就能逛很長時間。

  “開店的這幾個月,我覺得生意還算不錯,我也跟周圍的店主處成了好朋友,大家經常一起直播,一起引流。”他説。

  回避不了的“觸網”考量

  無論是直播的帶動,還是社交媒體的引流,特色店面臨的不只是消費升級的驅動,還有數字技術的賦能。後者幫助傳統商貿企業打破連接消費者的時空限制,拓展商品與服務的觸達范圍。

  林海玲開了家服裝店,她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拍照上。“我每天九點半到店,化好粧以後就開始試衣服,每一套都要拍多張照片,然後發到朋友圈。”她説,拍一套衣服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個半小時,如果需要出外景,時間更長。最多的時候,林海玲一天要試十幾套衣服。“不僅僅是把衣服穿上這麼簡單,還要搭配、熨燙,選圖、P圖。一天下來,挺累。”

  服裝店是2018年開起來的,當時,她與合夥人金梅花一見如故,發現雙方在衣服的審美、偏好等方面非常契合,于是決定辭職創業。她們的服裝店名字為2535style,主打韓式通勤裝,貨物從韓國進口。

  據她觀察,現在的消費者習慣于“動動手指”購買,有時刷到好看的圖,就會發消息過來詢價。還有一部分消費者對一些電商平臺動輒要運送一周甚至預售半個月以上的時長難以忍受,更希望能快速拿到貨。

  “客戶微信下單後,既可以順路過來取,也能選擇送貨到府。”她總結這幾年店鋪經營向好的原因,“就是做好服務與品質,實體是最重要的依托。”

  未來,她們還是想把實體店做強,“直播帶貨剛火起來的時候,我們有點沒跟上趟,現在再做有些晚了,畢竟直播帶貨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想成功不容易。”金梅花説。

  簡彩、全彩、精品畫……現場作畫,半小時內即可完成,一張A4尺寸的肖像畫會以50元至186元不等的價格對外出售,裱相框另外收費。這是開在濟南曲水亭街的爆笑漫繪社。店主小秩介紹,疫情期間無法開門迎客,只好把作戰場地轉移到了線上,根據顧客發送的照片定制繪畫,免費郵寄,這才給了店鋪喘息的空間。

  但是面對主動找到府來的抖音推廣,小秩還是拒絕了。在他看來,雖然利用短視頻、直播進行商業引流成為常態,但過量的繪畫訂單會造成時間和精力的分散,不能有數量沒品質。他還將經營業務延伸到漫畫教學培訓。“未來我們計劃把目光投向文創産品,如冰箱貼、帆布包、扇子……讓藝術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小秩説。

  在濟南曲水亭街開店賣芙蓉酥的趙一(化名),處在“網紅經濟”的不安中。

  “很多時候,紅是一時的。有的網紅店,有時候一來好幾臺錄影機對著拍,但其實就是打個卡拍個照,顧客第二次還是不願買。”因此,他謝絕了很多網紅探店,希望以顧客口口相傳的方式讓生意慢慢變紅火。

  今年,他把芙蓉酥的包裝“化繁為簡”,將以前專門定制的“華麗包裝盒”去掉,只用一層油紙包著。在他看來,那些華麗的包裝盒,其實是順從了很多特産禮品店注重包裝的售賣邏輯。“羊毛出在羊身上,費用最終還是由消費者承擔。與其在包裝上做文章,不如直接讓客人看到産品的品質和實惠的價格。”他説。

  一家售賣水晶、銀飾等飾品的特色店老板梁紅也認為,在一些視頻平臺引流需要花不少錢,這對于店鋪來説不是小數目。“與其這樣,不如不花這個錢,讓利給消費者。”

  尋找定位與爆點

  實際上,今年年初開業的青島“三江裏”並非簡單的商業街區。三江裏街區運營負責人徐國棟説,街區主打裏院文化,配套了以年輕人為目標群體的人才公寓,以及烘焙、書房、咖啡等眾多具備青春氣息的産業,以打造融合居住、文化、商業、休閒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共用社區。民宿等剛開門納客不久,五一期間就全被訂滿。

  為了讓三江裏更出圈,街區打造了特色IP“三江狸”,其命名取自諧音“三江裏”,以貓咪為原型。商戶結合主打産品與“三江狸”IP融合推廣、業態延展,例如悠然商店的標誌就是一只大胡子貓咪,憨態可掬。

  “我們為進駐的商鋪減免了前三個月的房租,並且後期的房租也低于其他地方。”在徐國棟看來,街區想要做活做火,離不開商戶的創造力和創新力。“我們希望以優惠的政策吸引更多新業態進駐,將此處打造為年輕人創業的空間。”

  2022年,中山路片區入選山東城市更新試點名單,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山東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示范案例。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路、銀魚巷、三江裏、太興裏已成為青島時尚消費地標,引進和孵化的中山路1號青啤博物館、紅房子音樂家博物館、安娜別墅、裏院書房成為網紅打卡地。

  一家名為Berry Beans的咖啡店是首個進駐銀魚巷的品牌,以技術含量較高的冰滴咖啡為特色,整體産品偏中高端。“在青島,海景咖啡店比較多,但我們選擇了銀魚巷,主要是喜歡這裏的老建築。”店長説。

  銀魚巷寬7米,長255米,街區裏多為青島特色傳統裏院建築,是記錄青島特殊歷史時期商埠口岸歷史與文化資訊的重要樣本。2020年初起,銀魚巷街區進行保護修繕工作,最大限度地保留物質文化要素,並引入了一批原創品牌商家,打造“原創品牌集合街區”,讓老街煥發了新活力。

  在咖啡店店長看來,節慶活動是提高客流的重要方式。日前,由青島市商務局和市北區人民政府指導舉辦的海東東咖啡節,吸引了來自上海、北京、天津等15個省市的200多個咖啡品牌。活動一方面針對年輕群體提供了一係列的消費服務,形成了一個創新消費鏈;另一方面讓咖啡從業者有了交流的機會,實現了業內優質資源流動、整合。

  商戶的難題與期盼

  今年,做了近30年服裝商貿生意的孫文玲有了新身份:由以前的“個體工商戶”升級為“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起,孫文玲一直從事衣服、鞋帽、針織用品等商貿流通。十多年前,她在沂源縣城開了一家名為“喜運來”的服裝商店,一直是個體工商戶身份。

  “其實很早就想升級為企業,但是覺得手續繁瑣,一直拖著沒有去辦。”孫文玲説,今年年初,有一筆鄰縣某中學校服統一採購的生意招標,個體工商戶的身份可能沒有競標優勢。

  恰逢沂源縣在全省率先實施“個轉企”相關手續“一件事一次辦”聯辦改革,將市場主體“個轉企”全部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整合為“一件事”,孫文玲了解相關政策後,前往政務服務大廳辦理,只花了四十分鐘就成功升級為“企業”。隨後,公司競標成功,近期又與其他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達成了合作意向。

  “轉成企業之後融資容易了。比起新注冊成立的企業,個轉企本身也能説明我們的主營業務穩定、發展前景好,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度也增加了。”

  2535style女裝店所在地,是青島市市南區珠海路街道辛家莊社區的愛購時尚購物廣場。這家商場已經開業15年,有著其他商場沒有的“配置”:黨群服務驛站。

  社區黨委副書記、居委會主任辛筱霞介紹,這個驛站是青島市首個集“小哥驛站”“兩新組織服務驛站”“社區網格驛站”功能三合一的黨群服務驛站,以“融”思維推動“黨建引領服務”,落實“YI站惠企惠民”,實現驛站功能多樣化、一站服務自主化。

  除此以外,商場拿出空間打造了一間會議室,為兩新組織服務。這裏經常開“頭腦風暴會”,無論是商圈業戶還是社區居民,都可以把問題拿到會上説。“不久前,有的居民家中管道出現問題,導致底商天花板漏水,我們通過這樣的會議,很快解決了問題,化解了矛盾。

  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對于店主而言,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全程充滿了挑戰。有店主表示,有時能感覺是在“針尖上削鐵”,必須認真做好經營,才能盈利。

  採訪中,記者還發現,經營成本壓力大是這些特色店經營者普遍面臨的問題。首先是房租較高,有人因為房租不斷搬家、縮小商鋪面積;有人受制于房租,不敢搬去目標客戶群人流更大的景區附近。其次,“壓貨”導致資金流動不暢,使得店主不敢擴大投資。此外,對餐飲行業特色店來説,員工老齡化、招工難等也是限制其擴大規模的因素之一,願意從事這一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希望更多金融機構能推出“小而美”貸款項目,降低融資難度;有關部門拿出資源,激勵物業産權方降房租、減免攤位費;分類實施職業技能培訓等,以多種途徑引導特色店“向陽生長”。(于新悅 李甜甜 張天一)(薄克國 白曉 參與採寫)(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