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一所小學的課後服務課上,一位音樂老師正在教學生們彈古箏。
“六一”兒童節到了,“減負”是給孩子過節最好的禮物。記者在青島、煙&蹲點採訪時發現,“雙減”之下,中小學生的書包輕了、作業少了、臉上的笑容多了。給學生減負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減負”如何實現?各地有何創新?探索效果如何?這幾所中小學的做法值得借鑒。
除了“寫” 作業還有更多可能
青島太平路小學數學老師劉名萱多年前就意識到,機械性、重復性的課後刷題,非但不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反而會讓學習效果打折扣。“學習的高效率不是靠課後大量刷題,應該是用作業倒逼課堂教學,讓作業更有效。”劉名萱認為。
如今談及作業,六年級的小碩説:“老師佈置的作業,在學校基本就能寫完。即便有時候寫不完,回到家20分鐘左右也能搞定。”小碩的媽媽蘇女士&&,老師給出的作業挺人性化的,會針對孩子的薄弱點設計。
作為青島市作業改革聯盟校,青島太平路小學的作業設計已經施行五年了。學校把作業分為了快作業、慢作業、長周期作業等不同類型。其中,“快作業”一般是指當堂堂清、當日日清的作業。慢作業則是實踐類、發散性,有思維含量的作業。比如,作為二年級數學老師,劉名萱帶領學生開展了“數學小講師”活動,講數學題就是留給學生的作業之一——可以講課本的題,可以講喜歡的思維題,可以講數學故事,甚至可以講自己的數學日記,“這個活動貫穿了孩子的小學生涯,對他們發展數學的思維能力有很大促進,最重要的是孩子們非常喜歡。”
這樣有趣的作業設計不僅存在於數學學科,還體現在語文及其他學科上。在青島松嶺路小學,語文教師宋祥玉在講解完《燕子》這篇課文之後,給學生佈置了“想想該怎樣給小動物做一張明信片”的作業,以此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讓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姜一銘是青島松嶺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她告訴記者:“如果是周一和周三,我可以在學校的託管時間寫作業,一般在校內就可以完成。剩下三天要上社團,回到家40分鐘以內也能寫完所有作業。”
田科是青島六十五中負責人,在他看來,要減少學生過重的課業和校外輔導負擔,而減少的這一部分給學生釋放出了更多時間和活力,因此要提高對老師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師提高45分鐘課堂質量,讓更多學生從中掌握更多知識。”田科認為,學科作業也要相應地減少,減出來的時間要用積極向上的有益東西填充,“於是我們要求學科作業總量控制在90分鐘之內,另外還會給學生佈置些學科類或生活技能類的拓展作業。”
田科舉了個例子,拿生活技能類拓展作業來説,青島六十五中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都要掌握一個簡單的菜肴製作,“我們的畢業生如果有一天離開了父母,到其他城市去求學工作,不能只會點外賣,不能只會下方便麵。”
“我們要求學生進入初中的第一個寒假要學會西紅柿炒雞蛋,暑假要學會青島的炒蛤蜊,然後逐漸學會做蝦、做魚、炒青菜。”田科認為,學生和家長一起探討的過程,一方面能融洽親子關係,另一方面為學生未來享受優質生活提供了多種可能。作業負擔下去了學習興致上來了
從最開始應付作業,到逐漸喜歡上作業,家住煙&的小樂媽媽見證了兒子的變化。
“以前的作業千篇一律,像語文生字、日積月累、古詩詞這類的抄寫或默寫比較多,孩子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熱情不高。”小樂媽媽注意到,“雙減”之後學校增加了基礎作業和彈性作業,其中,彈性作業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個性去選擇,參與感和體驗感更強了。
如何讓孩子們愛上作業?煙&市芝罘區南山路小學語文老師王丹有過嘗試,“比如説《西沙群島》這一課,課後我們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蒐集西沙群島的資料,通過自己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們。第二天,我們收到了孩子製作的西沙群島知識卡片、宣傳海報,我們也得到了家長的好評。”
為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王丹還給學生設計了趣味性作業。拿《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來説,課後作業是“讓孩子們當一個小導游”,用導游詞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親朋好友介紹,“家長們向我反饋,這比孩子們單純背課文興趣要高,收到的學習效果也更好。”
楊攀是煙&市芝罘區南山路小學的教導主任,據他介紹,學校專門制定“作業管理方案”,成立了作業管理的小組,由校長親自挂帥。“以教研組為單位,每週都要根據教學內容初步設計一個周的作業,由每個班的班主任整體把控作業量。”楊攀介紹,根據上級要求,一二年級沒有課後書面作業,三四年級則要控制在一小時內,要嚴守這條底線。
據楊攀觀察,實行“作業改革”之後,老師更精心備課,更精心於作業的設計,這使得學生能用更短的時間完成作業,不僅保證了孩子們的睡眠時間,還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去發展自己的特長,上課質量也有了提升。
“學生的成績並沒因作業調整而受影響,相反還有了提升。”王丹分析,有選擇地做作業,可以讓一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有大把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發展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往更深更高的領域去研究。而對於底子薄弱的孩子,有趣的作業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喜歡學語文,更喜歡寫作業,成績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煙&市芝罘區葡萄山小學教導主任馬佔進認為,過去所有孩子要完成的相同作業選擇面比較窄,但“雙減”以來,學校考慮到更多孩子的實際情況,通過設置分層作業激發孩子們去完成喜歡作業的動力,“作業分層後有必做和選做,孩子因為在校完成了基礎性作業,回家以後更多是做動手實踐類的特色性作業,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課外知識,眼界也會更加開闊。”
“我們前期做過調查,現在很多孩子8點半到9點之間都可以洗漱上床,進入睡眠時間。”馬佔進説。文化課成績之外還有更重要的
“從一年級開始,我就一直跟着科技社團參加比賽,和同學合作得更默契了,拿到很多獎項,很有成就感。”青島太平路小學的六年級學生小碩説,他還在無人機社團學會了無人機的飛行,在科技節拍攝下了同學們活動的場面,並用他在PS社團裏學到的知識進行了剪輯。
小碩的成長,家長蘇女士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學校課後服務種類有很多,其中就包括體育、美術、科技等類型。孩子對科技類社團尤其感興趣,從一年級就跟着參加比賽。”在蘇女士看來,取得成績是次要的,主要是讓孩子見了世面,不僅學會了團隊合作,而且培養出了鍥而不捨的精神。
與小碩不同,青島六十五中學七年級學生小姜選擇的是體育方面的社團,“我選擇的是羽毛球和跳繩社團,感覺這些項目會提升自己學習的專注力。”小姜媽媽説,“我們比較尊重孩子的意願,沒給他報培訓機構的課。每週六都會帶他去跳繩、跑圈,一方面保證孩子的體育運動,另一方面也想留給孩子一個值得回憶的童年。”
早在2021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如何讓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山東各地做出了不少探索創新。
在煙&市芝罘區葡萄山小學,學校一方面要求老師課堂上提質增效,將課後作業設計納入教研內容中;另一方面開展了大量社團,讓孩子們利用課後時間參加各類特長培訓,既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讓孩子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各方面提升。據該校副校長劉敏玲介紹,葡萄山小學有近30個社團,今年還特別引進了泥塑、陶泥、編繩、紙藝等非遺項目,孩子們可以根據興趣愛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團。
無獨有偶。在煙&市芝罘區南山路小學,從高科技的3D、編程,到象棋、圍棋,再到排球、擊劍,30多個社團供學生們自主選擇。在該校教導主任楊攀看來,學校成立的社團和課後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長下班比較晚、無法接送孩子的問題,“目前學生的參與率在60%~80%。”
王丹從事一線教學20多年,據她觀察,從最初只盯着成績看,到注重孩子的個性和特長髮展,現在家長的心態越來越平和。劉敏玲也發現,家長慢慢意識到了文化課成績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孩子的全面發展,“有些家長一開始比較關注孩子的文化課,但當孩子在動手能力、體育鍛煉方面得到提升的時候,家長看到了孩子的進步,教育觀念也就發生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