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濟南章丘在推進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中,科學把握城鄉多樣性,堅持“因地而別、因類施策”,創新推出了一系列管用為先、不拘一格的基層治理微模式,激發出基層治理的持久活力。
黨建引領共繪“同心圓”
“吃飯有食堂,活動有場地,辦事有驛站,住在我們社區太方便了,幸福感十足!”家住繡源北城社區80歲的王先生高興地説。為推進黨建引領精治網格建設走深走實,讓群眾享受到更多治理紅利,章丘鼓勵支持各鎮街、社區、村居進行“小微”治理模式的大膽探索。棗園街道繡源北城社區就以規模相當、管理方便、全面覆蓋為原則在社區內打造“紅棗驛站”、發展微網格員,將居民服務端口前移。現如今,小小的紅棗驛站不僅是社區黨建活動和網格工作陣地,更能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各類便捷服務,真正實現了服務端口前移至基層“最後一米”。
與此同時,文祖街道、普集街道、寧家埠街道等鎮街也通過發展微網格員、成立微網格管家服務隊、開辦微課堂等方式,提升基層治理的精細度、顆粒度。在文祖街道,一支“流動小板凳”隊伍搭建起社區和婦女群眾的連心橋,講政策、問民需、促自治,她們走到哪講到哪,“小板凳”做活了“微治理”。在寧家埠街道,“啥都管”服務熱線以“線”織“網”,串起了“三代三幫”服務網,讓群眾盡享網格熱度和溫度。
治理連着民生、民生連着民心,民之所需,行之所至。
帶着同樣溫暖的為民初心,章丘於近期正式啟動了社會治理小網兜“共享”調解&&,將分散在各鎮街的“老杜調解室”“遠望和為貴”“彭大姐工作室”等9個優質矛盾糾紛調解品牌聘請為共享調解員,通過“點單式”“派單式”運行機制,在區級層面統籌利用,探索“共享”治理模式,實現優質調解資源跨網格、跨鎮街流動共享,目前已處理裝修垃圾、地下車庫揚塵、充電樁安裝等民生問題50余件。
基層治理模式百花齊放
走進濟南章丘刁鎮街道的尹家村,環境整潔、道路平整,五色超市坐落在綠樹濃蔭盡頭,前來兌換積分的村民絡繹不絕。自區社會治理中心推出的“黨建+網格+五色積分”治理模式在刁鎮街道落地試行後,尹家村就掀起了這股做好事、兌積分的熱潮,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村民們參與鄉村自治的熱情和活力正被持續激發。
實踐證明,鄉村是積分制治理模式最適合生長繁盛的“沃土”,相公莊街道小康村的年度考核積分,文祖街道文祖北村的“微網格+積分”治理,白雲湖街道楊南村的“積分超市”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適合的、群眾滿意的治理模式就是最好的治理模式。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章丘創新推出的一系列治理模式都有一個特點——簡單實用、治理有效。除積分制治理模式外,章丘還創新了“數字”治理模式,由於需要一定的數字能力和數字思維,這種模式在農村地區推廣受限,在部門和城市社區中鋪開卻水到渠成。章丘為此還建設完善“輕應用賦能中心”,為部門鎮街打造“小而美、簡而精”的應用場景23個,通過數據“跑路”讓基層治理更加有速有效有方。舉一綱而萬目張,落一子而滿盤活。當前,人房關聯、人事關聯,以房找人等網格治理改革行動也在迅速落實,基層治理“一網統管、一網兜辦、一網共聯、一網感知”正在加速形成。
網通管引領治理“潮流”
面對線上系統縱橫交錯、線下隊伍條塊分割、整體工作交叉重疊等基層治理問題,章丘從2021年開始深耕“網格+”治理模式,做優做實“網格+行業治理”的結合文章。今年5月,章丘區委書記馬志勇在全區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暨鄉村振興“黨建工作區”建設推進大會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繼續完善‘網格聯動機制’,推進‘全要素’網格建設,盡快實現‘一網統管’。”
沿着明確的方向探索,章丘各部門加速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共用進程。
“網格+”治理模式是織密網格體系、夯實基層治理力量的助推器,也是各部門單位實施協同作戰、實現一網統籌的重要動力源。截至目前,章丘已形成“網格+食安”“網格+政務服務”“網格+社區矯正”“網格+醫保”等各具特色的10余種“網格+”微模式。僅今年以來,累計開展的“幫代辦”服務事項就達到了6萬餘件,處理行業治理問題1000余項,政策宣傳惠及5萬餘人次,“網格+”治理模式一加一大於二效果被持續放大。
近期,章丘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深化精治網格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通過落實人員事項精挑細選、&&載體精雕細琢、流程機制精益求精的“三精”要求,群眾迫切需要的各類行業管家一一入網落格,行業部門在網格小循環中發揮最大化作用,打通了工作運轉“中梗阻”,讓“網格+”治理模式更加充實,更具實效。
行業治理進網入格的同時,章丘雙山、聖井等街道則是將目光放在了各類“小哥”身上。怎樣讓“小哥”成為基層治理的新生、有生力量呢?章丘推出“新心相連”治理模式,甄選外賣、快遞物流、網約車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中責任心強、滿意度高的“小哥”5000餘人為流動網格員,施行積分兌換激勵機制,流動網格員可通過“隨手拍”上報工單獲得積分獎勵,引導其當好政策宣傳員、行業示範員、治理預警員,推動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成為基層治理的新生有生力量。
“我們每天穿梭在街頭巷尾,被群眾稱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沒想到現在還能解鎖新的角色技能,成為基層社會治理隊伍中的一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努力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主動參與網格服務,爭做一名合格的‘小網兜’流動網格員。”面對角色轉變,外賣小哥顯得既興奮又驕傲。(李晨鈺 寧新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