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智能建造 蹚出城市更新的“青島路徑”-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5/23 09:13:38
來源:青島日報

綠色發展+智能建造 蹚出城市更新的“青島路徑”

字體:

  “七張村,八下莊,離流落落韓哥莊。”早年間,這句老一輩嶗山人耳熟能詳的諺語,記錄的便是這條蜿蜒的張村河所哺育的兩岸眾多村落。時光流轉,隨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開展,作為青島“最大城中村”的張村河片區內的老村落也迎來蝶變新生,“幾年後,這裡會大變樣!” 曾在張村河附近居住的老市民們都充滿期待。

  當下在青島如火如荼開展着的,不僅是舊城舊村改造,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市政設施建設、停車設施建設……這些領域無不在全力以赴,重塑城市品質和面貌。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和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之一,青島市在推進城市更新建設過程中,積極發揮國家級試點優勢,將“綠色發展”和“智能建造”等理念貫穿其中,系統推進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讓群眾出行更加順心、居住更加暖心、生活更加舒心,共建共享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

  發力智能建造,城市更新跑出“青島速度”

  重點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也是城市更新建設的重要抓手。去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大力推進市政道路“15515+N”工程,全力破除“中梗阻”,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青島的基礎設施承載力不斷增強,城市路網越織越密。

  經過去年的攻堅,唐河路-安順路、杭鞍高架路二期、遼陽路快速路、株洲路工程主線如期通車,為主城區增加縱貫南北、橫穿東西的交通大動脈;海爾路—銀川路立交主橋僅用5個月建成通車;南京路拓寬改造、勁松五路打通等當年開工當年通車……

  今年青島仍保持“滿格”幹勁兒:年初重慶路快速路僅開工39天,全線首根墩柱成功澆築,搶進度、保質量;膠州灣第二隧道海域段施工已進入海平面以下100多米,隧道南北兩條主線累計掘進2094米;跨海大橋高架路二期工程啟動瀝青攤鋪,向着8月份正式通車發起“最後衝刺”……

  工程猶如雨後春筍快速“成長”的背後,不僅僅意味着鋼筋水泥的增加,更離不開BIM、裝配式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理念的應用。2022年11月,住建部將24個城市列為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以科技創新推動建築業轉型發展,青島位列其中,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試點城市,助力城市更新建設跑出“青島速度”。

  “這裡正在加緊生産的就是重慶路快速路的箱梁構件。”近日,記者在位於青島高新區的青島城鐵智能建造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看到了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産景象:敞亮的現代化生産車間內,伴隨着或高或低的轟鳴聲和切割聲,8條智能化流水生産線開足馬力,鋼筋籠綁扎、混凝土澆築、蒸汽養護……每完成一道工序後,移動&車便會載着逐漸成型的箱梁,順着軌道移動到下一個工區,一批批“重量級産品”相繼完成。

  隨着智能建造工作的深入開展,建築産業的智能化工廠便應運而生。作為全市規模最大的採用預製裝配式施工工藝的高架橋,重慶路快速路的上部結構絕大部分便是在精益管理的“工廠”採用預製裝配式方式生産。這樣的積極探索,無疑加速了建築業向着現代化轉型的步伐。

  在不少工程建造過程中,還離不開“黑科技”的助力——

  比如,跨海大橋高架路二期工程鋼箱梁吊裝階段,項目部採用北斗系統對每片梁進行精準定位,鋼結構吊裝效率提升40%以上,此外還使用3D智能監測取代人工放線攤鋪瀝青,全面提升道路平整度。

  再比如,去年年底全線通車的唐河路-安順路打通工程率先採用“互聯網+智慧建造”技術,並綜合互聯網、物聯網、BIM與GIS等技術,搭建智慧工程管理的“工程在線”雲&&。如此一來,面對工程建設的千頭萬緒,管理人員僅用一台手機或電腦,便可全局掌握工程建設信息。

  通過這些智能建造手段的加持,勢必也會整體提升建築業發展和工程建造智慧化水平。

  加快綠色轉型,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青島模式”

  綠色是發展的大勢所趨。2021年青島成為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城市,目前已打造出了一套綠色金融、綠色建造、綠色生活、綠色生態“四位一體”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青島模式”。

  對於建築行業來説,綠色轉型是一項涉及全産業鏈的系統工程,如今我們可喜地發現,在青島城市“進化”的過程中,綠色低碳已融入城市更新建設之中——

  在工程設計環節,使用倣石混凝土路緣石替代天然石材,進而實現多個工程天然石材“零使用”;在建設施工環節,創新使用綠色“天幕”等技術手段,結合自動噴淋系統,可真正實現立體防塵、降噪及遮陽功能。

  不僅如此,還有越來越多的市政項目和地鐵車站採用“搭積木”的裝配式方式建造,也有越來越多的包括歷史城區保護在內的城市更新建設項目,融入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等理念同步推進……

  在“雙碳”目標、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建築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重塑也顯得尤為重要。據了解,隨着青島城市規模的擴大,最近幾年,青島的建築垃圾産生量每年都在3900萬噸左右,而經過專業化産業園區的加工,建築垃圾便能“變廢為寶”,被加工為各類建築材料,實現資源化循環利用。據統計,青島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保持70%以上,建築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成為建築業減碳的重要一環。

  這不僅是一筆“經濟效益賬”,更是沉甸甸的“社會效益賬”。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從2013年至今,青島已累計資源化利用建築垃圾約2.37億噸,節約土地23734畝,減少對周邊土地和水源的污染約71202畝,實現産值約232億元。

  眼下,“綠色低碳”也正逐漸融入百姓生活。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去年市民王濤所在的市北區瑞祥家園內,十棟老樓完成了外墻保溫工程,“改造後室內溫度提升了3-5℃,讓我們小區居民在這個冬天裏感到舒心和溫暖。”説起小區的變化,王濤讚不絕口。

  據了解,青島已連續第8年將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納入市辦實事。試點期間,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全市累計已完成改造工程4100余萬平方米,每年節省標煤21萬噸,惠及居民51萬戶。另外,建成綠色建築1.2億平方米、綠色建材應用工程179萬平方米,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關注“每扇門背後的幸福”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青島的城市更新還始終關注“每扇門背後的幸福”。

  讓鄭海成一家十分欣喜的是,在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上,現如今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實現了“原地升級”。借助城中村改造,如今膠州市東西營村大變模樣,24棟新樓典雅大氣,綠化景觀錯落有致,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配備完善,這裡已然從“村”轉變為“城”,包括鄭海成一家在內的868戶村民也過上了“嚮往的生活”。

  據了解,青島市城中村共210個、約11.01萬戶。按照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部署,2022—2024年,青島市計劃啟動改造69個、約4.4萬戶。其中,2022年已啟動35個、約1.73萬戶;2023年計劃啟動19個、約1.43萬戶,目前已啟動6個、約0.4萬戶;2024年計劃啟動15個、約1.23萬戶。剩餘141個、約6.62萬戶將結合城市發展穩步實施改造。

  今年,青島老舊小區和老舊街區改造工作的進展也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市計劃實施改造的473個城鎮老舊小區已全部開工,13個老舊街區改造示範項目也已全面開工。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因此在改造過程中,要堅持改造前“問需於民”、改造中“問計於民”、改造後“問效於民”,提升居民的參與感,真正把老舊小區改造“改進”群眾心坎裏。

  前不久,位於燕兒島路與寧夏路交界處的微笑公園整裝一新,收穫了金門路街道居民的“點讚”。據市南區金門路街道工作人員介紹,改造過程中,街道和社區設置調查問卷,向市民徵詢改造意見,針對居民反映最多的“停車難”問題,結合老舊街區改造,計劃在三明路以東、辛家莊三小區內建設一處地下立體停車場。此外,還將同步提升周邊綠化景觀等配套設施,實現環境品質“微更新”。(王冰潔)(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