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每逢濟南的夜幕降臨,泉城路、悅立方等處便迎來這麼一群人,他們以街巷為舞&,以行人為觀眾,或為生計、或為興趣、或為解壓,他們便是街頭藝人。
近年來,濟南&&一系列措施,努力讓城市街頭成為街頭藝人們成就自我夢想的舞&,而藝人們也以實際行動反哺着這座城市——他們用歌聲扮靚了濟南夜生活,更為泉城夜色增添了一份溫情底色。
除了擼串
濟南的夜還有歌聲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會在這裡耐心地等着你……”以一首自彈自唱的經典歌曲《外面的世界》暖場後,近日,“風組合”樂隊的街頭演唱在百花洲、泉城路世茂廣場一帶如期進行,來來往往的路人一下子被張穩修深情款款的歌聲吸引。
只要自家理髮店不是很忙,每天下午6點,張穩修都會騎着一輛小電動車,載着自製架子鼓、改裝的吉他,以及音箱等設備,去世茂廣場、百花洲一帶演出。偶爾會有行人駐足,放下幾塊或幾十塊錢,每看到有人“打賞”,他都會點頭致意答謝。
在“風組合”表演現場,記者看到,隨着《一場游戲一場夢》《哭砂》等經典歌曲的演唱,周圍觀眾會不由自主地跟唱,並不介意這是在喧鬧的街頭,拋開了白日下的靦腆、保守和偽裝。不少人在此一聽就是一兩個小時,有的更是從頭聽到尾。
“這裡不僅有好吃的,還有好聽的,夜經濟很現代很發達。”五一假期來濟游玩的五天裏,除了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自然風光,安徽游客張文(化名)一行最為留戀的便是濟南的“夜”。“看完超然樓亮燈,然後到芙蓉街裏品嘗小吃,再到泉城路上看看街頭藝人演出,在濟南生活真舒服”。
“我們時常會接待一些外地客人,跟前幾年相比,濟南夜生活的確豐富了太多,也越來越時髦。”歷下區一家公司公關經理王峰(化名)説,以前接待外地客人,通常都是請客人吃飯,然後去唱唱歌,要是客人不愛唱歌,也就無處可去了,只能陪着客人在賓館打打撲克,“而現在不同了,可以去看看超然樓亮燈,再去聽聽街頭歌手唱歌,有時客人還專門讓我們帶他們去看魯懷德、明湖兄弟的現場”。
“不像以前只能擼串、練攤,現在的夜生活越來越豐富。”來濟定居近十年,在河南人張華(化名)看來,夜經濟已經逐步成為濟南的一張招牌,“朋友來濟南,晚上要麼帶着他們去泉城路,要麼去悅立方、老商埠,看一看街頭藝人的演出,別有風味”。
每到夜晚,伴隨着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悅立方、柒坊巷等濟南夜市煙火味十足。五一期間,這些地方客流量驚人,悅立方最高達到一天3萬人次。
“從2020年年底,每天晚上都有駐唱的歌手,在高峰期的時候還有三組歌手,為的就是能夠讓更多年輕人來此打卡,讓音樂帶領濟南成為夜經濟的潮流文化地。”悅立方企劃總監魏徵説。
從“提心吊膽”到“踏實”
街頭藝人實在不容易
街頭藝人的歌聲讓濟南的夜色越來越“亮”,讓濟南的夜愈加洋氣和有范兒。然而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以張穩修為例,在濟南街頭唱歌的這23年,是張穩修追逐音樂夢想的23年,也是奔波輾轉濟南各大街頭的23年。
23年裏,張穩修已數不清被城市管理者驅逐的次數,關於驅逐原因:有時是噪音過大,有時是佔道經營。
2018年3月,濟南公布《關於加強社會生活噪聲治理的通告》。通告中規定:嚴禁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中使用音量過大、可能産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家用電器、樂器及其他音響器材。
噪音整治行動,讓張穩修與城市管理者打起了“遊擊”。先是從泉城廣場轉移至老商埠街頭,半年之後,因“擾民”而被老商埠管理方驅逐。2019年4月,經過與百花洲管理方的協調,張穩修作為百花洲民俗演藝的一部分,可以每晚在百花洲演出。
“唱了一個多月,又黃了。”雖有管理運營方開具的證明,但周邊市民的屢次舉報、城市管理者的多次現場執法,儘管演出時間一再縮減,但投訴舉報依然不斷。以至於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張穩修收到了22條噪音擾民的“督辦告知單”。
事實上,張穩修遇到過的難題,也是濟南市眾多街頭藝人曾面臨的共同難題。
“之前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場地問題。”提及五年來的街頭演出之路,魯懷德説,“泉城路、悅立方、印象濟南、老商埠……我們走遍了濟南的各大商圈,但結果總是因為噪音、交通管制等,而被驅逐”。
慶幸的是,近幾年,在與這座城市“磨合”了多年後,張穩修終於找到了這份踏實。
2020年,張穩修、魯懷德等60余名街頭藝人與濟南市簽訂《濟南市街頭藝人公約》,並取得“濟南街頭藝術表演證”。
從此以後,“張穩修”們的路演不再提心吊膽,街頭藝人也慢慢成為濟南夜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街頭唱了這麼多年,從沒像現在這麼踏實。”張穩修説。
外地取經、持證上崗
濟南做了多方探索
“事實上,我們一直關注着這一群體,努力讓街頭藝人成為帶動地方文旅産業發展的重要推力。”濟南文化館街頭藝人活動負責人傅豐儀説,為引導街頭藝術健康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適合濟南的街頭藝術發展路徑,濟南做了多方探索。
記者梳理發現:從驅趕制止到鼓勵演出,再到成為濟南夜經濟的重要元素之一,濟南對街頭藝人的態度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
2018年開始,濟南市夜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政策相繼&&,建立“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到了2019年12月,濟南又發布了《關於打造濟南夜間經濟冬季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提出濟南將探索街頭藝人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機制,支持街頭藝人進行文化藝術表演。
2020年5月,濟南市組織考察團前往成都、深圳等地對街頭藝人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引進諸多先進發展經驗。當年9月,在濟南市發布《濟南市街頭藝人招募公告》,舉辦首批街頭藝人現場考核,62人獲頒“濟南街頭藝術表演證”。同年10月,邀請成都街頭藝術表演項目負責人通過視頻連線,為首批街頭藝人進行崗前培訓,並組織簽訂《濟南市街頭藝人公約》、發放“表演證”,真正實現藝人“持證上崗”。
2021年1月,為解決持證上崗藝人演出中存在的問題,濟南市又組織召開濟南市持證街頭藝人工作座談會。同年4月,濟南街頭藝人點位“線上選擇”模式正式上線。同年7月,濟南市還發布了當年度街頭藝人補招公告。
截至2021年7月,歷經4次招募,濟南市共有四個表演類目(聲樂表演類、器樂表演類、舞蹈雜技表演類、曲藝表演類)的136位藝人通過考核培訓獲得“濟南街頭藝術表演證”。
夜經濟不只是吃吃喝喝
給人美的享受同樣重要
“除了街頭藝人每晚的定點演出之外,我們還會不定期舉辦街頭藝人專場演唱會、街頭藝人進景區等活動。就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我們舉行了街頭藝人綠毯音樂排隊。”傅豐儀介紹,眼下,濟南供街頭藝人表演的場地有幾十個,遍佈全市各大商圈。“場地可以自由挑選,但需要藝人們提前申請,各藝人之間互相協調好表演時間即可”。
此前,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張振鵬受濟南市政協委託,成立課題組完成題為《點亮濟南夜經濟,引領現代大都市消費經濟發展》的研究報告。
張振鵬&&,根據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發現,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銷售額佔比超過全天銷售額的50%。由此看來,夜間消費早已不是日常消費的補充,而是消費者的剛需,更是拉動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最大的需求就是多開一些深夜食堂,不再只是擼串。”市民李蘭(化名)説。繁榮“夜經濟”,市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餐飲。至於餐飲的種類需求,眾口難調,有的希望開設“小吃夜市”,有的則希望“深夜食堂一條街,中西餐都能吃得到”。
“消費的核心是民眾的參與,是一種百姓的體驗。”山東大學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認為,對於年輕人來講,街頭表演的形式不拘泥於傳統樓堂館所裏的表演,更能發揮藝人的創造力。“大部分年輕人就喜歡一些率性的東西,街頭表演就很符合他們的口味。”
王晨光認為,街頭藝術是城市品位和氣質的代表之一,“城市的個性除了體現在建築物上,還體現在其聲音上,一種方言、一聲吆喝,都是一座城市的味道,這也是街頭藝術的魅力所在。”
“夜經濟並不只是吃吃喝喝,也不是逛大街、吃大排檔,還應包括多元化的文化消費。試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人們逛累了之後來到街頭藝人跟前,聽聽歌曲、看看表演,又何嘗不是一種美的享受?”濟南市社科院研究院王新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