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付費、在線掛號、網約車……智能手機時代,生活愈發便捷的同時,卻帶來了“不會用手機,買不了東西、挂不上號”的尷尬。面對這種尷尬的,往往都是老年人。
眼下,濟南老年人智能手機使用狀況如何?如何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作了相關調查。
社區樣本:
六成老人用智能手機
熟練使用的卻不到四成
18日上午9點,吃過早飯,65歲的李文(化名)正在東工商河的一處休閒廣場裏散步曬太陽,兜裏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琢磨了一會兒,他才反應過來,是來了微信電話。
掏出手機,點擊接聽:“老李,過來下盤象棋吧!”來電人老張,是老李在燕子山養老服務中心的棋友。
“智能手機用了3年多,微信通話是唯一熟練的技能。不是不想用,而是難掌握。”老李説,小區裏上年紀的退休老人不少,用得慣、用得好智能手機的確實不多。
根據《濟南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濟南市60歲及以上人口為183.7余萬人,佔19.9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29.4余萬人,佔14.07%。
連日來,記者隨機採訪了老李等20余位老年人,對他們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進行了解。
打開這些老年人的手機桌面,他們安裝的應用軟體往往不會太多,其中社交、新聞資訊、娛樂短視頻等App比較受歡迎,僅半數人下載了5個以上的手機App。
“微信聊天是會用了,但是手機支付、網銀之類的複雜功能還是不會。”“一看要輸入身份信息,總覺得不保險。”“隔三差五就有一些新功能,根本玩不轉。”採訪中,老人們普遍&&:智能手機雖會使用,但難像年輕人那樣精通。
2021年,作為小區志願服務隊隊長,老李經常要&&社區老齡志願者,挨個打電話或者上門傳達,有些麻煩。聽説微信可以建群發通知,老李想嘗試下,便讓兒子幫忙買了一部智能手機。
手機買來了,用起來卻沒那麼簡單。打開程序,把通知內容打成文字,點擊發送……在兒子一遍遍演示下,老李總算記住了。但剛學會,老李又遇到新問題,“有的隊員根本就沒有微信,還不如直接打電話省事”。
“‘手機這功能是啥?手機支付咋開通?’每天都有老人過來問。尤其是到了交取暖費、領補貼的日子,一上午都能有三四十位老人來諮詢。”濟南市工人新村北村街道西區社區書記韓延利介紹,社區60歲以上老人有1000余位,其中六成以上老人已用上智能手機,但熟練使用的不到四成,真正精通的則少之又少。
現場探訪:
超市購物大多用現金
就醫靠現場排隊掛號
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往往以社交通信、娛樂為主,僅少數能使用手機支付、網上繳費功能。
20日11點,歷下大潤發超市的人工收銀&前,67歲的張文南(化名)掏出錢包,翻找着零錢。她買了豆芽、青菜、雞蛋,還有一罐胡椒粉,總額34.7元,“這是34塊5毛,還差兩毛”。
“您可以掃碼支付。”翻找錢包一分鐘,老張遲遲找不到那兩毛錢,收銀員提醒道。
“不會用!”老張擺擺手,繼續埋頭找零錢。不一會兒,老張身後已排起六人長的隊伍。
或許是真找不到零錢,又或許是擔心影響他人排隊,老張最後拿起那罐胡椒粉對收銀員説:“這個先不要了,我再拿走三塊錢,錢就正好了。”
時值中午採購高峰,11點15分—45分期間,共有20余名顧客在此收銀&結算,其中老年顧客佔六成以上;老年顧客都是用現金結算,其餘人則大都手機掃碼支付。
此外,人工收銀&的北邊還設有自助結賬機櫃。將所購商品條形碼對準機櫃上的掃碼口,總價便實時顯現出來,顧客可通過線上或掃描二維碼來支付。
自助機雖能節省顧客排隊時間,但記者看到,這些機櫃前,是清一色的中青年,鮮有老年人在此結算。
類似情況,在老人扎堆的醫院更是常見。“閨女幫我在網上預約的號。”近日,文化東路一家醫院,73歲的楊先生獨自來看病。雖會用手機微信,但網上掛號的流程,他總是弄不明白。
此外,記者還採訪了幾位來此看病的老人,與老楊一樣,他們也不會網上預約掛號。他們有的通過電話預約,有的則是現場排隊掛號。
“網上預約很省事,但自己也不想總是為這些事麻煩孩子。”一位老人説。
老人感悟:
學會用智能手機不難
難的是克服“打怵”心理
相比李文對智能手機的“淡定”,65歲的馬國勇卻是“越挫越勇”。而這得益於他住的小區(工人新村北村西區)最近舉辦的老年人智能手機培訓班。
“一開始以為就是走走過場,沒想到真的學會並用了起來。”培訓班幾節課下來,除了通信社交、新聞小説、視頻娛樂,老馬還學會了用手機導航、掃碼繳費、網購等等,“除了不玩電子游戲,其他的都可以”。
3月初,濟南工人新村北村街道西區社區聯合北村街道社工站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智能手機課堂。“第一期共六節課,一個禮拜一節課,有20多個學員。”西區社區書記韓延利説,“最年輕的60多歲,年齡最大的已有83歲”。
“現在社區的大事小情,網格管理、取暖供水、生育、養老補貼……每個事項都有一個微信群,通知也都是在群裏發。”韓延利説,“以前單元樓門口貼通知、挨家挨戶打電話的方法已跟不上時代,老年人不學會用智能手機根本不行。”
“課程內容不複雜,也沒有那麼多理論知識,關鍵是實用。”韓延利説,為讓老人們真正掌握起來,培訓班“乾貨滿滿”。
“我們編制教材,以手機設置、基本功能為切入點,為老人講解智能手機使用方法,如微信的操作、增減好友的常用方式等,並針對老年人關心的高齡補貼認證、新聞閱讀等內容進行操作演示。”
韓延利説,老人用的智能手機大部分是自家孩子淘汰下來的,型號相對落後。此外,結合當下老年人詐騙案例,培訓班還專門開設了一節防詐騙課。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克服了我們老人對智能生活的‘打怵’心理。不會再像之前那樣,看見二維碼啥的就發蒙。”結合自身經歷,馬國勇總結道,智能手機並不難學,關鍵是要自信,“人老了,心態不能老”。
濟南市社科院研究員王新軍認為,老年人對於智能手機的“打怵”,反映出的是當前智能生活與老年人數字化知識不足的隔閡,“這不僅反映在智能手機使用上,還包括老年人在生活中接觸、使用的其他智能技術、電子産品和設備,比如智能家電、金融機具、醫院設備、交通設施等”。
專家:
家庭代際支持很重要
教老人應多一份耐心
不只是馬國勇所在的社區,眼下,濟南市已有不少社區開設老年智能手機培訓班。
自2012年以來,槐蔭區便在轄區各街道開展“智能手機老年教學課程”。2021年,該區整合16個街道社工站教學經驗,編制了《老年人智能手機學習教材》。
“十分受歡迎,每次開班消息一公布,不出十分鐘就報滿了。”濟南槐蔭區一社區社工站的社工説。
“開課後成了最受老年人歡迎的項目,甚至超越了唱歌跳舞班,每節課都座無虛席。”該社工介紹,自2014年該社工站開設智能手機老年學習班以來,已連續舉辦9年。
老年人緣何熱衷培訓班?除了克服“打怵”心理,“孩子煩”的心理也是關鍵原因。
“培訓班的老師們很有耐心,一遍遍地給我們演示。”馬國勇説,之前有弄不懂的手機難題,他問過社區工作人員,問過保安,甚至問過小學生,但很少向自家孩子請教。“之前問過一次,孩子説您這麼大歲數了,學這個有啥用。”
採訪中,不少老人&&,他們都有類似馬國勇的經歷。問自己的兒女,手機某個功能怎麼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挺有耐心。次數多了,就不耐煩了,到頭來啥也沒學會”。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除了社區公共服務給予老年人照顧之外,家庭中的代際支持也極為重要。“對年輕人來説再簡便的操作,在老年人眼裏或許會是一座高山,子女應注意到這一問題,多一點耐心。”
“我們想號召更多的社會組織或者志願者加入進來,畢竟僅僅依靠某個街道社工站的力量還是很薄弱。”韓延利説。
除了開設老年人智能手機培訓班,王新軍認為,老年人的數字化知識普及培訓應注重多場景應用,“不僅要讓老年人學會,更重要的是讓老年人用起來,在社區常態化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