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2日電 題:涼山火把節:火舞狂歡不夜天
新華社記者周以航、尹恒、李晨曦
夏夜天幕剛剛低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航天大道上已是人聲鼎沸、游人如織。隨着88個小火堆、3個大火堆被同時點燃,木柴燃燒的聲音、歌聲和歡呼聲、鼓點音樂聲交織成一條“歡樂的銀河”,人們手中的火把宛若大大小小星斗墜落。近日,涼山彝族火把節在西昌火把狂歡夜活動中迎來氣氛頂點。
彝族火把節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彝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彝族聚居地區,其延續彝族先民用火把驅趕害蟲、祈求豐收和祭祀祖先的民間習俗,至今已傳承上千年。殺雞宰羊、歌舞巡游、走親訪友,涼山州越西縣爾覺鎮鐵西村村民爾火約布説,家鄉的火把節總是熱鬧非凡。“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要回家來過火把節,這是一個團聚的日子。”
涼山州的火把節規模宏大、參與人數眾多、民俗活動內容豐富、民族風情濃郁。7月19日,為期一個月的2024年涼山彝族火把節暨“五彩涼山·夏季清涼”文旅系列活動拉開帷幕。依託本地區特色資源優勢,火把狂歡、彝族選美、巡游表演、傳統民俗競技比賽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在涼山各地錯峰、錯時舉辦。
在越西縣書古鎮新華村,賽馬、鬥牛、鬥雞、鬥羊等傳統民俗競技比賽熱烈開賽。雨後薄霧籠罩的大山腳下,青翠稻田中,從四方而來的村民、游客穿越田壟,到達田中壩頭,將競技場圍得裏三層外三層。因擔心交通擁堵,19歲的彝族小夥沙馬克達早上6點多就冒雨出發,但會場的火爆程度還是超出他的想象。“今年是越西縣第一次舉辦這麼大規模的民俗競技比賽,真是不虛此行。”沙馬克達興奮地説。
在布拖縣,傳統火把節開幕式上,身穿彝族盛裝的姑娘們撐着黃色油紙傘圍成幾個大圈,跳起彝族傳統群舞“朵洛荷”,遠看如一朵朵黃花接連綻放。成都游客王女士&&,自己今年已經在普格縣、布拖縣等多地體驗火把節。“原本我以為火把節只有點火把,沒想到還看到了各有特色的原生態習俗活動。”
古老習俗並未被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拋卻,而是在保護傳承、活化利用中成為涼山文旅産業發展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火把狂歡、彝族選美、摔跤、賽馬等民俗活動,如今都成為游人紛紛“打卡”的熱門文旅活動。
彝族向來有舉辦選美活動的傳統。7月27日,在越西縣的選美比賽總決賽中,經過20個鄉鎮的層層選拔,男女優勝者分別被授予“金鷹”和“金索瑪”的榮譽,他們也同時成為越西縣“文旅推薦官”。獲得“銅鷹”榮譽的阿主約布特意手持佩劍、佩戴特色首飾上&,展示了一段低沉、悠遠的口弦。阿主約布&&,了解到這項國家級非遺面臨傳承困難,自己主動學習了四年。“參加選美活動也是想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彝族的非遺文化,讓越來越多游客體驗家鄉的風光和美食。”阿主約布説。
最受游客青睞的當數圍着火堆跳起的達體舞。在西昌火把狂歡夜,古老而神秘的“畢摩”(彝族重要儀式主持者)吟誦祈福後,火堆在人們的歡呼和倒數中被點燃。躍動的火光中,領舞的彝族少男少女一邊用彝語大喊“跳”,一邊拉起身邊的游客踩起歡快的節拍。據了解,7月28日、29日西昌市共接待游客約75.7萬人次,超30萬人次參與火把狂歡。
火把節的火熱也帶動了彝族傳統服飾體驗産業的發展。在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區,前來體驗彝族特色服飾拍攝的游客絡繹不絕。旅拍店老闆高威説:“這幾天游客越來越多,每天最多能接待上百位客人。”大石板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張俊介紹,目前村裏有80余家從事旅拍行業的商戶,帶動許多村民返鄉創業。今年西昌火把狂歡夜前後村裏日均客流量可達3萬人次。
行走在火把節的西昌街頭,彝族小夥主動送上“都澤木撒(彝語:火把節快樂)”的祝福;越西縣巡游的隊伍旁,許多市民和游客合影留念。在這裡,人們專注地沉浸在熱烈的彝家音樂裏,沉醉在壯美秀麗的風光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