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6月20日電(記者董小紅、袁秋岳)翠葉掩映下,一顆顆水蜜桃沉甸甸挂在枝頭,清新果香隨風飄溢。眼下正值水蜜桃成熟的季節,走進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柏合街道長松村,萬畝桃園內一派好“豐”景。
2024年6月,在成都市龍泉驛區夢裏桃鄉水蜜桃基地,村民和電商工作人員在一起採摘水蜜桃。新華社發(龍英 攝)
三月桃紅,六月桃香,四季桃醇。
隨着近日早黃玉、紅玉、早脆等多個本地品種搶“鮮”上市,桃園裏隨處可見穿梭忙碌的果農。“我們的桃子個大飽滿、香甜可口,很受市場歡迎呢。”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顆水蜜桃,長松村村民謝仁斌喜上眉梢。
龍泉驛區是全國知名的水蜜桃生産基地,被譽為“中國水蜜桃之鄉”。2004年,龍泉驛水蜜桃正式獲批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據統計,2023年,龍泉驛區水蜜桃種植面積達5.9萬畝,産量6.7萬噸,總産值超過8億元,不僅暢銷國內多個城市,還遠銷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
皮膚黝黑、手腳麻利,今年53歲的謝仁斌種桃子30多年了,親身經歷了當地水蜜桃産業的升級迭代。從剛開始的散戶種植到日益規模化、智能化、綠色化。如今,龍泉驛區水蜜桃産業愈發茁壯成長。
為了促進産業發展,當地還邀請了四川省內多位農業、水利、土壤等方面的專家,為水蜜桃種植、加工、儲藏出謀劃策。
長松村位於龍泉山上,最高海拔約1050米,當地水蜜桃種植歷史悠久。但由於種植技術落後、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原因,這裡曾是龍泉驛區相對落後的貧困村。
2008年,柏合街道長松村黨支部書記張天義帶頭在村裏成立了水蜜桃生産合作社,轉變生産經營模式,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經過10多年的發展,合作社骨幹成員已有400戶,管理面積1.2萬畝,年産量達4萬噸,已成為國家級示範合作社。
“龍泉山上光照條件好、土壤養分含量高,適合水蜜桃生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研究員江國良説,除了天然的生態優勢,近年來,科研人員還通過廣泛收集研究桃子的種質資源,從中發掘培育了多個新品種。“我們發掘培育的早黃玉、晚湖景已經在大量推廣種植中。下一步,還將推出西蜀系列新品種。”江國良説。
6月18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研究員江國良在長松村查看水蜜桃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董小紅 攝
江國良還指導科研團隊在桃園發展綠色種植技術,實現病蟲害精準識別、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帶動桃産業走品質化發展之路。主要栽種29個品種,每年5月至9月都有鮮桃上市。如今,水蜜桃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致富果”。
作為種植大戶,謝仁斌不僅自己家種了10多畝桃子,還&&周邊村民管理着1000多畝桃園。有了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指導,説起種桃的“門道”來,謝仁斌如數家珍。
“我們跟着專家學到了很多新東西。比如,防蟲可以多用防蟲板,不用打農藥,更綠色環保;在修剪技術上,以前用的短枝修剪辦法容易損傷桃子,現在用的長枝修剪技術更簡單,能增強樹體的通風透光量,有效提高桃子的品質。”謝仁斌告訴記者,種一畝桃子能賣2萬元左右。現在,村裏的水蜜桃銷售越來越好,幾乎都是商家主動上門收購。
“種得好,還要賣得好。現在村民們的觀唸有了很大改變,不少村民都在通過電商渠道進一步打響品牌知名度。”張天義説。
這是6月18日拍攝的龍泉驛水蜜桃基地照片。新華社記者 董小紅 攝
在合作社的引領下,從2015年起,長松村村民年人均增收超過1000元。2017年,該村順利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
桃産業的轉型升級,也折射出生態保護理念的落地生根。
柏合街道農業産業發展服務站負責人馮洪蘭介紹,當地桃産業在壯大的同時,還非常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例如,廣泛推廣使用生物肥料代替化學肥料,實施包裝物回收等。
“這幾年,我們在山裏經常見到很多過去從沒見過的漂亮鳥類,不少愛好者還建議在這兒修建一個觀鳥站點。”馮洪蘭説。
品種更新、品質提升、品牌蝶變,龍泉驛區桃産業正駛入發展的“快車道”,産業鏈也在持續延伸中。以桃為媒,當地已經研發推出了桃果酒、桃果飲、桃膠冰粉等産品,正努力實現一季賞花、三季品桃,讓桃産業全年“流量不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