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09/2017:13:02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獨家專訪首屆金熊貓獎評委會主席張藝謀:好作品架起溝通世界的藝術橋梁

2023-09-20 17:13:02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字體:
分享到:

  新華社成都9月20日電(記者張海磊)9月19日至20日,首屆金熊貓獎評選活動在四川成都舉行,評選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四大單元,共25項獎項。

  評委會主席張藝謀和來自國內外的評委會成員一起對初評作品進行終評。此次擔任首屆金熊貓獎評委會主席,在張藝謀看來有何特殊意義?金熊貓獎要頒給什麼樣的作品?對電影行業發展又有哪些新思考?為此,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了張藝謀。

視頻:記者楊進、報道員陳居偉

   一次影視文化交流交融的盛事

  “我們的交流,既要靠通山連海的大路,更要依靠文化上的溝通和了解。金熊貓獎設立的初衷,就是世界文明彼此間,多合作、多溝通、多學習,多交流。”張藝謀認為,金熊貓獎顯著區別於國內外的影視節展,這是一次影視文化交流交融的盛事,更是一場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盛會。

  據悉,首屆金熊貓獎的徵集作品總數達7024部,涵蓋五大洲共10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外作品4927部,佔比70%。

  “藝術家來自不同國度,但藝術作品不該有國界、種族、地域的鴻溝,金熊貓獎超越觀念和語言的障礙,增進文化的認同和理解。蘊含巨大精神力量和崇高價值追求的影視作品才能獲得最廣泛的共鳴與最普遍的共情,好作品架起溝通世界的藝術橋梁。”張藝謀説。

  電影是一門需要合作與交流的藝術。已經拍了40年電影的張藝謀見證了中國電影發展歷程。他期待未來可以通過與世界的交流互動,為中國乃至世界市場奉獻工業化程度高、內容優秀,向世界傳遞客觀真實的中國形象和中國聲音的作品。他也希望有更多世界各地的影視作品,在中國找到他們的觀眾。“希望每一位帶着金熊貓回家的朋友,可以讓它也成為我們交流的使者。”

  從中華文化寶庫中尋找源頭活水

  文化是交流的基礎。在此次作品終評中,張藝謀認為評委會在堅持作品製作精良、質量為重的基礎上,還兼顧地域的廣泛性、文化的代表性。

  “這個獎取名金熊貓,眾所周知,大熊貓是我國獨有的物種,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其憨態可掬,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希望我們以金熊貓為橋,合力推進世界文化交流行穩致遠。”張藝謀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的靈感之源、創意之根。”在不同的場合,每每談起創作,他總是毫不掩飾地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熱愛。

  舍生取義的俠客、精美絕倫的古代樂器、精緻的服飾與古建築……《英雄》《十面埋伏》等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的電影在國際社會獲得認可。在電影創作上,張藝謀堅持所拍的每一個故事首先要有中國文化的內核,“完全不懂的話,我可能就不會去拍。”他認為電影所呈現的視覺敘述能力、獨特的東方元素是首先被看中的,在藝術創作中他常常為一個文化表達而絞盡腦汁。

  “從中華文化寶庫中尋找源頭活水是文藝工作者創作的不二法寶。”張藝謀説。

   電影人要對時代發展保持敏感

  近幾年,國內外電影圈的一些年輕導演在技術表達手段或敘事方式上進行的創新與突破,讓人感到興奮。“電影創作要活到老、幹到老、學到老,我希望拍不同的東西,不斷嘗試新類型。電影人要與時俱進,對時代發展保持敏感。”張藝謀説。

  當今時代,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全息影像、5G通信等新技術在深刻影響着影視文化發展格局,激烈重塑着行業的內涵與外延。如何在科技精度與藝術厚度間尋找統一?如何精準匹配時代發展與內容創新?如何厚植文化土壤培養行業人才?這也是張藝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他看來,本屆金熊貓獎也是“年輕人”,“畢竟是首屆,還會不斷完善和改進,這屆金熊貓獎開了個好頭,希望能把優秀的作品介紹給全世界。”張藝謀説。

【責任編輯:徐夢帆】